14年chapter6(预设新)答辩.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可取消性 会话含义是具有可取消性的。前提和会话含义一样,都是一种语用推理, 因此也具有这种可取消性( defeasibility) 。这主要是由于某种语境因素的影响,原先的前提被取消。前提对语境因素的这种敏感性表明了前提的语用性质,一旦原先的前提被取消,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蕴涵( entailment) 。导致前提取消的常见现象有两种:一种是语言因素,其中含映射问题( projection problem) , 另一种是非语言因素。 (1) 语言因素导致前提的取消 说话人可以在语句中添加某些语言或对语句作出某些 修改, 使原先的前提与修改后的语句的命题内容、蕴涵内容或逻辑结果上出现矛盾,从而取消原先的前提。如: A: Nobody realized that Mary was ill. ( = p) B: Mary was ill. ( = q) C: p q 说话人讲出句A 时,是以句B 为前提的。 A1: I imagined that Mary was ill. ( = r) B1: Mary was not ill. ( = NOT q) C1 : r NOT q 说话人讲出句A1 时, 是以句B1 为前提的,这时的前提 NOT q 与前面的前提q 从意义上讲正好相反。 A2: I imagined that Mary was ill, but nobody realized that she was ill. ( = r p) B2: r p II NOT q 说话人讲出句A2 时,实际上是将A1 的命题r 和句A 的命题p 联系在了一起,这样无疑就取消了原话中的前提q,形成了一种新的蕴涵NOT q。符号II 表示蕴含。 因此,由语言因素导致前提取消的另一种现象是映射问题。所谓映射, 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合成现象。就是把一个句子嵌入到另一个句子中去, 变成一个更大的句子。这个句子的意义实际上就变成了各个句子组成部分意义的总和,用于前提。也就是说一个句子的前提实际上就是它各个组成从句的前提的总和,就是说将S1 和S2 …. 的前提嵌入S 后,就会成为S 的前提。前提的这个组合问题被称为前提的映射问题。根据一些语言学家的观察和分析,当句子被嵌入后,它的前提存在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前提在复合句S中继续存在,另一种就是被取消。关于前提继续存在的问题是前提映射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现象,且大多数被嵌入的句子则是由前提触发语的实情动词构成的语句。 A: I t is so sad. John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 . B: 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 We know that now . 如果我们将上面的对话合成一个复合句子B1, 就会出现如下不同的命题: p、q 和r, 而下面句B 作为前提的q 就不能再作为复合句B1 的前提而继续存在。 A: John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 ( = p) B: John got Mary pregnant. ( = q) C: p q A1: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 ( = r ) B1: John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 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 . ( = p r) C1 : p r II NOT q 映射问题中前提的可取消性与在语句中添加某些语言或对语句作出某些改变,从而取消原先的前提实质完全一致, 只不过是所采取的句法形式不一样而已。一种是在一个句子的范围之外被取消掉,另一种则是在同一个句子的范围之内被取消掉。 导致前提消失的非语言因素是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设想与原先的前提产生矛盾, 或者是命题的改变导致了与原先的前提发生冲突, 这种矛盾冲突现象将会导致前提的取消。如: A: John cried before he finished writing the story. ( = p) B: John finished writing the story. ( = q) C: p q A1: John died before he finished writing the story. ( = r) B1 : John didn’t finish writing the story. ( = NOT q) C1: r II NOT q 可以看出, 句A1 不能以句B 作为前提, 因为句A 中的cried改为died 后,命题内容改变了, 同时人们都知道人死了是不会写小说的。这种交际双方以及人人皆知的共有知识产生了与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