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玻璃浴缸》:我们能否和疼痛建立一种关系?.doc
《玻璃浴缸》:我们能否和疼痛建立一种关系?
围观让一切具有戏剧性。
瑞士艺术家雅安?马鲁西斯(Yann Marussich)曾在许多作品中不着一缕,不过这全然不是他创作中抓人眼球的因素。“判断马鲁西斯表演的危险程度,只需看他是否着内裤。”名为《玻璃浴缸》(Bain Brisé)的这部作品显然属于后者:在剧场舞台上,他置身于浴缸,而浴缸里,装了重达600公斤的玻璃块,其中的大部分都堆放在他身上,不只覆满全身,还以尖锐相处。
他表演的是“静止”。1989年,马鲁西斯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静止”主题的作品,灵感来自他的祖母,因为老太太跟他叙述了一个梦,梦里充斥着暴力和鲜血,他作品中毫不声张的怪诞与沉默的夸张大概来源于此。随后的几年里,马鲁西斯不断涌现新的灵感,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今天,他声称“已经有了接下来20年的创作计划”。 瑞士艺术家雅安?马鲁西斯在表演《玻璃浴缸》
离开北京的时候,艺术家给我发了一条微信,告诉我马上要启程――没错,到中国不到一周的时间,他在手机不只安装了微信,还陆续加了不少朋友,正如他自己所说,“从不与生活保持距离”。继上海、北京后,他还有香港和澳门两站,同样的表演也将会在那里进行。这意味着,这次中国之行,他一共要与玻璃的重量正面相遇4次。
当他完全从浴缸里解脱并站直了身体的时候,聚光灯下,身体上布满红印,右肋处贴着一块胶布。“这是新鲜伤口,得保护一下。”采访中提到这个细节时,马鲁西斯把胶布撕下来,展示了伤口。
这类危险表演,创伤简直不可避免。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有危险属性。2008年,脱胎于他早期作品的《蓝色混响》(Bleu Remix)获得了奥地利电子艺术节(Prix Ars Electronica)的“Hybrid Art”(混杂艺术)奖,他使蓝色墨水流遍全身,“像血液一般”,身体却并无受伤之虞。
正如“静止”一词所概括的,他的多数创作,都试图展示一个静止状态。很难想象的是,观众也能够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面对静止,完成观赏。《玻璃浴缸》的体验是,观众站在浴缸周围,对表演者目不转睛,而所谓的表演,只不过是不停地把玻璃丢出去而已。如果说这场行为最初还略有表演的成分――开头几分钟,唯一露在玻璃外面的一截右臂,试图表演了“挣扎、力竭”,但很快,这只右臂开始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拾起玻璃并往外丢,一开始还比较温和,越往后就越发急躁,脆生生绿莹莹的厚玻璃,不断被抛出,撞地后四溅开来――完全陷入了挣扎之中。
所以尽管每人都好奇,这一个半小时内,马鲁西斯在想什么,他的答案却令人感到无聊:我只想怎么样快速脱身。而脱身也毫无策略可言:当然是哪个部位感到的压力最大就解决哪里。
经历过巨大疼痛的人大概知道,在身体与疼痛抗争的时候,思维几乎是停滞的。马鲁西斯需要快速地从玻璃中脱身,时间太长,身体会由于血液不流通而失去知觉,这是最危险的时刻,因为此时一旦被划伤,人体将无法感知。
如何对抗疼痛,这才是需要策略之处。关于疼痛,有人坚称,那不过是身体在头脑里制造的一场幻觉。但对马鲁西斯来说,真正幻觉的,是人们总是试图与疼痛构建一种关系。
19世纪70年代,制药公司实现了止痛药量产,人类如获至宝,并对它们产生极大的依赖。欧洲人饮酒、喝咖啡、吃止痛药,在马鲁西斯看来,这是一种拒绝和消除疼痛的文化,总是用外力解决身体的困扰。“所以我试图重新构建一种与疼痛的关系。就像从玻璃浴缸中解脱出来的过程一样,我们可以抵达极限,却逐步找回自我。”他说。如何对抗疼痛?“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有人告诉你不要受制于疼痛的影响。疼痛只是为了传达信息,如果你从信息里营造出了情绪,那就完蛋了,你就被疼痛主导了。这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2011年在日内瓦格吕特丽剧院(Théatre du Grütli)的“Archipel”艺术节上,马鲁西斯的新思路是将自己放置在成千个竖立的圆柱体上,它们长而窄排成队陈列,形如削尖的铅笔倒置,并起名叫《钉子》(l’Arbre aux Clous)。同样是一场身体与疼痛的对抗赛。
马鲁西斯的睡眠时间是准确的6个小时。年少时曾获得法国越南武术大赛冠军的艺术家,如今每场表演前,都会做一系列的气功和冥想,这些也花去6个小时。“我需要寻找一种绝对的平和心境,来抵抗表演中可能会产生的情绪波动。”马鲁西斯称,如果承认它的存在,意味着被它控制。
既然如此,最初为何又要将自己放在如此境地下呢?
这恐怕是艺术家最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因为动机永远是玄妙的,就像召唤作曲家灵感“motif”一样,既捉摸不透,又引领着作曲家写下整部作品。出生于1966年的马鲁西斯,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法国人,从小就被送到巴黎学习现代舞,15岁时欣赏到第一次到法国表演的日本舞踏,并深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