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各村名来历.docx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磁县各村名的来历2016-01-12?邯郸葛正贸易有限公司磁县:古称磁州,位于河北省南端,因地产磁石而名慈州、礠州、磁州,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屯兵之地,所以不少地方都以营名之。讲武城:相传,战国时建村。东汉时曹操在此筑城练兵讲武。讲武城在战国时就有武城之称。《汉书·地理志》记载:邺郡有武城。宋时改为讲武城。现东北角和北部还有古城址存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东小屋:相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几户姓孙的在此定居,因在西小屋东,得名东小屋。双庙:相传,宋朝时建村。村中有一条沟,沟两边住着人家。沟东的人家修庙一座,叫庙上村,后来沟西的人家也修庙一座,得名双庙村。孟庄:相传,三国时建村。起初姓孟的在此建村,叫孟家庄。后来姓孟的绝户,有黄、贾二姓在此定居,仍叫孟家庄。因历代不断在此驻兵,又改称孟家营,亦称北营。后复为孟庄。南白道、北白道:相传,南北白道建于南北朝初期。起初这里有一个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白塔寺院内和尚很多,其中有一和尚品德不正,为非作恶,百姓把这个和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因百姓厌恶白塔寺,把村名改为白道,道是教育子孙要讲道德。后来发展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位置叫南、北白道。王家店:相传,清朝时建村。原名槐荫铺。后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居住一夜。为纪念此事,将村名改为王家店。高庄: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末从临漳高家楼迁来一对姓高的夫妇,先开饭铺,后发展成村,叫高庄。南营:相传,三国时建村。起初有讲武城营和窑底两个居民点,后;讲武城营又简称;讲武营;,当孟庄称北营时,这里又简称南营。1949年,讲武营和窑底两个自然村合二为一,称南营。朝冠: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因村西有太监墓一个,太监是在朝的内官,人们以此起名朝官,后沿用中写成朝冠。申庄:相传,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申氏兄弟迁来时,为了后世联系,摔破铁锅一个,各拿一片为标记。其中一兄弟迁到这里定居,起名申庄。另一兄弟在临漳县称勾集定居。前、后港:相传,后港建于唐朝,前港建于清朝。两村之间相隔一条小河沟,河沟也称港;,按其南北相对位置起名前、后港。刘庄:原名三板桥。源于里青的泉水从村边流过,用三块板搭桥,故名三板桥。后因灾荒,一家姓刘的献粮济贫,村民为报恩德,更村名为刘庄。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刘家庄。滏阳营:相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建村,因该村座落在滏阳河西闸南渠的南端,后做过兵营,故名滏阳营。东李庄:相传,清朝初年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因与时村营乡李庄重名,1982年改为东李庄。大冢营:相传,北齐时建村。村西有一个大冢,是磁县境内北朝墓群最大的一个,据考为献武帝高欢之墓,看冢的人在此发展成村,起名叫大冢村、冢头村。后因不断驻兵,又叫大冢营。东、西、中高禄:相传,三高禄建于汉朝。该地有一土楼,也叫高楼,依楼建村,得名高楼村。后地震楼倒,村民为取其吉祥,改名高禄,按其地理位置分别叫东、西、中高禄。八里冢:相传,南北朝时期建村。因距城内县衙八里,村边又有三四个冢,故得名八里冢。东曹庄:相传,清乾隆时八里冢有几户姓曹的人家搬迁到这里,得名曹庄。因与时村营乡西曹庄东西相对,故称东曹庄。南十里铺:相传,清朝时御路从此通过,十里设铺,五里设屯,因距离城区县衙十里,故得名十里铺。又因其与城北十里铺名字重名,1982年改称南十里铺。该村为刘、李、杨三户回民在此开车马店,发展成村,村民均为回族。东陈、西陈:相传,三国时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后以其相对位置分别叫东陈、西陈。小寨:相传,三国时建村,因村边有土寨一个,故称小寨。时村营:相传,东汉时建村。因姓时的在此建村而得名时村。后时姓绝户,东汉时曹操在此建兵营,改称时村营。白庄:相传,一户姓白的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定居,得名白家庄,后改为白庄。上陈:相传,清朝时村庄建于岗坡上,村里姓陈的多,得名上陈。田庄:相传,汉朝时姓田的在此建村,得名田家庄,后改为田庄。小盆沟:相传,清朝时建村。该村居民原籍大盆沟,因家庭纠纷迁到这里定居,后发展成一个村,又较大盆沟村的人少,故称小盆沟。牛尾岗:相传,明朝时建村。原名千家店。朱元璋童年住在他外祖父家,同几个小孩给地主放牛。一天,朱元璋和几个放牛娃把一头牛杀死烧着吃了。他们怕地主怪罪,就把牛尾巴埋入土中,牛头埋在屯头(即岳城镇的七屯头),骨头撒到撒谷(村),并和几个放牛娃约好,如果地主问及此事,就说牛钻地里了。回家后,地主果然发现少了一头牛,追问此事,朱元璋说钻地里去了,地主不信,逼着朱元璋一起去看牛钻到那里去了。结果找到牛尾巴,朱元璋往外拔,听见牛在地下叫,地主才无话可说。大家为纪念这个有趣的故事,把当时插牛尾巴的岗坡,取名为牛尾岗,把千家店改为牛尾岗村。庆和峪:相传,明朝时建村。因村四面环岗,村西有一条天然河沟,四季浅水常流,得名清河峪。后因土肥水足,年年丰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