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3 建筑顶部 建筑形态控制 02 (1)建筑的顶部主要用于安装机械设备,这部分不算在建筑面积之内。当屋面安排有特殊用途时,允许有特殊的形式,但设计必须经过主管部门审批。 ? (2)建筑顶部应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创造条件,并与太阳能热水收集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 ? (3)多层居住建筑顶部宜采用坡屋顶,烘托活泼、典雅的居住氛围。 ? (4)建筑底部避免使用无功能的大架子等构件。 ? (5)屋面应采用与其他部位相同的材料,以形成整体感。 (6)高层建筑塔楼顶部应逐渐减小屋面的截面及立面尺寸, 屋顶体量处理常用有三种方式。 (7)高层建筑塔楼顶部不得设置任何广告标志物,以免影响城市景观。 ? (8)高层建筑塔楼顶部安装的通讯用途的塔式构筑物或其它竖立构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总高度的20%。这些构筑物应包含在建筑设计范围内,而且必须经过批准才能安装。 ? (9)注重第五立面的设计,当建筑屋顶设备可能被周边更高建筑看到,应当把设备布置在屋顶最低的位置,并粉刷为和建筑协调的颜色,以减弱视觉影响,同时还应注重屋顶绿化设计。 a.向上截面逐渐变小 体型瘦高 b.利用体块穿插 雕塑感强 c.顶部保留体块造型 体量感强 建筑顶部是指建筑最高使用楼层屋面以上的部分。 28 2.4 建筑底座 建筑形态控制 02 (1)底座的材质选择和分格应具有亲切的尺度。鼓励使用以人的尺度为基本模块大小生产的建筑材料,如砖、瓦、混凝土砖、石块等,这样有利于人们感知建筑的尺度,尽量避免使用过度夸张尺寸的材料。和行人接触较多的底层,鼓励使用感觉亲近、导热性较差的材料,如砖和木料。 ? (2)当建筑底层设置骑楼时,宽度至少3米,最多5米,高度不得超过14米,其它功能项目也可以设置骑楼,必须符合本设计标准。 建筑底座是指建筑底部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部分,一般指建筑底部15-20米以下的部分,常利用材质、色彩、体量等的变化与上部形成一定的对比,创造宜人感;不同高度的建筑的底座高度也是不同的。 a.挑高式连拱廊(两层) b.普通连拱廊(单层) 底层材质意向 29 骑楼设计意向 2.5 建筑主体 建筑形态控制 02 (1)主体部分的颜色、材质应与底座与屋顶协调统一,避免使用可能造成光污染的材料或过于强烈的颜色。 ? (2)机械设备构件不得暴露在外,应设置遮档或构件化。空调室外机应通过建筑结构构件进行隐蔽处理。 ? (3)高层建筑塔楼之间间距不得小于24米。 ? (4)高层办公建筑塔楼应保持进深25-40米,以确保办公室空间有自然采光机会。 (5)高层建筑塔楼体量变化部位的控制 塔楼变化部位(或中间楼层部位)指建筑从街墙立面线顶部至最高使用楼层的部位。本导则把建筑的这个部位分成两个区,用以表达建筑体量的变化和体量变小部位的形式。 1) 建筑控制高度小于lOO米的建筑塔楼 塔楼变化部位定为街墙立面线以上的楼层至建筑最高使用楼层划为一个区,即至建筑总高85%左右的楼层区。当建筑达到这个高度时,建筑楼层截断面尺寸应收缩95%-85%。 允许塔楼变化区有不同的后退部位或突出部位。突出物可延伸至建筑的后退立面线,后退部位最多不得超过5.0m,长度不得超过塔楼总宽的1/3。整个顶部体量最少应后退1.5m~3.0m,其截断面应嵌落在下面楼层的截断面内。 2) 建筑控制高度大于lOOm的建筑塔楼 塔楼变化部位定为街墙立面线以上的楼层至建筑最高使用楼层划为两个区,即至建筑总高75%和90%左右的楼层区。当建筑达到这两个高度时,建筑楼层截断面尺寸应收缩95%~85%。 塔楼变化区有不同的后退部位或突出部位的规定同上。 建筑主体是指建筑街墙立面线顶部至最高使用楼层的部分。 30 2.6 建筑色彩 建筑形态控制 02 (1)建筑色彩应与生态城管委会的细胞规划设计要求一致。 ? (2)不鼓励相邻地块建筑物使用完全相同的色彩,以保持街道立面的活力和变化。建筑色彩可采用同色系或同色相的颜色变化等方法取得协调统一。 2.7 立体绿化 (1)建筑鼓励应用立体绿化技术(阳台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庭院绿化、中庭绿化),拓展绿化空间,降低热岛效应,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塑造更独特的建筑形体,美化环境。 ? (2)建筑两侧的山墙面、架空层的沿街墙面及屋顶应进行垂直绿化;有条件的建筑外墙、围墙、坡面等构筑物立面应进行垂直绿化。 ? (3)公共建筑应进行庭院绿化和中庭绿化,形成地块内外有机的绿化联系。 同色系的色彩搭配形成和谐统一的街道景观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 庭院绿化 阳台绿化 垂直绿化 31 3.1 公共交通 交通与停车控制 03 (1)生态细胞内应采用人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