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探讨.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河北工业大学 教授 金属材料系 主任 武建军 博士  热处理工艺 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受成分、加工工艺的影响,改善钢的性能主要有合金化、热处理、塑性变形等途径。 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加工工艺。比较重要的部件一般都需要进行热处理,比如汽车、拖拉机工业中70~ 80%的零件、工具模具等都需要进行热处理。 考试大纲要求 掌握钢的热处理原理 掌握制定机械零件、工模具(含钢、铸铁、有色金属)热处理工艺的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现场出现的一般工艺问题 1 钢的热处理原理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回火转变 1.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步,加热温度依据相图和热处理目的而定。 (钢)加热一般是为了获得晶粒细小、适当成分的奥氏体 加热以后得到的组织接近平衡组织——基本上可以根据相图来确定。 1.1.1 钢的临界温度 A1、A3、Acm为相图上的平衡转变温度线。 实际生产中温度变化较快,转变出现滞后。 1.1.2 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的形成是形核长大过程。 共析钢的原始组织为P,当加热到Acl以上温度时,发生P??转变。 在转变过程中要发生晶格改组和碳原子的重新分布。包括如下四个基本环节 对于非共析钢,在继续升温时,先共析产物也会转化为A; 加热温度不同时,得到的组织、奥氏体的组成(含碳量)不同; 完全奥氏体化后,合金成分与奥氏体相同 1.1.3 影响奥氏体化速度的因素 加热条件:温度高,速度快;速度快? 合金成分 C含量高-相界面积大-A形核率高; 合金元素影响相图、C等的扩散、碳化物稳定性等; 原始组织 细小,碳化物分散度大,A形成容易; 片比球界面积更大; 1.1.4 奥氏体的晶粒度 奥氏体的晶粒度表示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在100X时,1 in2内晶粒个数n与晶粒度等级G之间符合n=2G-1. 冶金行业标准中,常用奥氏体晶粒度分为8级。1级最粗,8级最细(可拓展)。 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化刚完成时 实际晶粒度:实际加热条件下 本质晶粒度:规定加热条件下 实际晶粒度与本质晶粒度、加热条件有关。 本质细晶粒钢,加热温度超过950℃可能得到粗大晶粒; 本质粗晶粒钢,加热温度较低时,可能得到很细的晶粒。 实际用途? 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 加热条件 加热温度越高和保温时间越长,A晶粒越粗。其中加热温度是主要因素 加热速度大,过热度大,获得细小的初始晶粒 化学成分 随着奥氏体含碳量的增加,Fe、C原子的扩散速度增大,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增加。 强碳化物元素Nb、Ti等元素碳化物不易溶解、阻止C扩散等原因强烈阻止A晶粒粗化,可细化晶粒 Mn,P,O等促进晶粒长大(界面能) 1.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实际生产当中冷却速度较快,转变在较大过冷度下进行,不能用相图来分析。 转变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1.2.1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共析钢的TTT曲线(C,S曲线) 转变温度不同,产物不同,性能不同 高温转变产物-珠光体类型 珠光体 2500? 索氏体 5000? 屈氏体 5000? 珠光体类型组织的性能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F和Fe3C片的厚度之和;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取决于形成温度(冷却速度);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P的力学性能越好-与细化晶粒类似。 片状珠光体相比,粒状P的强度硬度较低,但是塑性韧性较好。 低温转变产物-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的成分与过冷奥氏体完全相同。 很强的固溶强化效应,同时M内又存在大量晶体缺陷,与同成分其他组织相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马氏体的性能 M的强度、硬度较高。强化机制:固溶强化、相变(亚结构)强化及时效强化。 M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它的含碳量,碳含量越高,强度和硬度越高,而塑性、韧性也越低。 M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其亚结构。 位错马氏体:高强度、良好的韧性,脆性转变温度低,缺口敏感性小; 孪晶马氏体:硬而脆(本质、速率,方向)。 中温转变产物-贝氏体 两相混合物(过饱和F,粒状碳化物) 与M相比,上贝氏体强度低,不用。下贝氏体强度硬度较高、塑性韧性好,等温转变变形小。 粒状贝氏体 形成时:由块状的铁素体?和高碳岛状奥氏体组成; 岛状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转变成黑色的珠光体、马氏体或以残余奥氏体的形式存在。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C曲线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TTT曲线和共析钢相比多了一条先共析F和Fe3C的析出线 渐近线 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是沿原奥氏体特定晶面形成的具有几何学特征的冷却转变组织,德国魏德曼施泰登(A.J.Widmannstatten)首先在陨铁中发现的,故名,亦称魏氏体。此类组织在钢和铝青铜中都有发现。它是一种先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