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技术创新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技术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4.牢记历史教训,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启发式。
【教 具】幻灯片、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一、导入激趣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维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在当时的美国引起极大轰动,还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
二、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大量资料图片ppt.展示: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2. 让我们随着参观者的步伐走进集中营——
(1).看了视频和课文以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作者又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如何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②“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③“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④“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⑤“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⑥“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四、独立思考,深入分析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内容上:不管法西斯多么猖狂仍旧会灭亡,乌云遮不住太阳。
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 承上启下。
第二次: 呼应前文,突出了文章主题。
4、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五、合作探究
1、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明确:“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