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论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完善.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淺论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完善

浅论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完善 摘要 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益事业捐赠,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1999年6月28日《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使公益捐赠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在实际操作中,《公益事业捐赠法》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从捐赠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公益事业捐赠法》的完善提出几点浅见。 关键词 捐赠法 公益捐赠 社会捐赠 一、公益捐赠法律关系概述 (一)公益捐赠法律关系主体 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所谓公益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公益事业,自愿无偿向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捐赠财产的行为。公益捐赠涉及三方法律主体,即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 1.捐赠人 捐赠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自然人作为捐赠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做出公益捐赠行为需经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事后追认,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做出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的公益捐赠行为的,不必经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成为捐赠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其对资产只享有经营管理权,故不能将其资产及其收益用于公益捐赠,但企业及其全体组成人员依法享有的相对独立的收益,可以用于捐赠。比如企业每年从总工资额的新增部分提取的企业工资储备基金、企业工会的经费和财产等。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其他非法人组织可以用其享有合法所有权的财产做出公益捐赠行为,成为捐赠人。 2.受赠人 受赠人为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如中华慈善总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宋庆龄基金会等。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这里的事业单位不限于由国家出资兴办的事业单位,还包括各种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的民办机构。所谓非营利是指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可以有盈余用于公益事业,不可以将盈余分配给个人或挪作他用。 除上述两种受赠主体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受赠主体,即政府及其部门。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第十一条规定,在发生自然灾害或境外捐赠人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时,其可以接受捐赠。 3.受益人 受益人指基于公益捐赠行为而享有利益的人。由于公益捐赠行为的目的是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或资助不特定的社会成员,故受益人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具有不特定性。受益人在个体上无法具体化,在数量上无法确定化。受益人一般为自然人,多表现为某一类社会群体。如遭受到自然灾害的社会群体、贫困内人群、残疾人群等。 二、公益捐赠法律关系客体 公益捐赠的客体是财产。在现代社会, 捐赠的财产已不局限于有形财产范围,如物权、债权、有价证券、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财产也可用于捐赠。但人身权因为某不具有财产价值而不能作为公益捐赠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公益捐赠行为的特点 公益捐赠行为有三个特点:一是公益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不得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名义索取回报。二是捐赠对象应当是特定的, 即捐赠对象应当是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三是捐赠是出于公益目的,用于公益事业。出于公益目的即受益人是非特定的个人和群体。如果是特定的个人和群体,就不能视为出于公益目的。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一是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是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如鼓励见义勇为、 推广计划生育、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二、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不足及其完善 (一)关于捐赠法律关系主体 1.应明确受益人的法律地位。捐赠法律关系通常具有三方主体,即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捐赠人并不直接将财交付给受益人,而是给予受赠,然后在由这些受赠人将捐献财物转交受益人。可见,受益人才是公益捐赠的目的所在。《公益事业捐赠法》总则中确认了该法的宗旨是保护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接下来的各章中,却没有提及受益人的权利义务。这使得总则与分章内容的规定不一致,否定了受益人的法律地位,也不符合捐赠的实际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受赠人侵害受益人合法权益也会发生。如前所述,受益人均为一些社会弱势群体或个人,如果遭受到侵害,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此种情况,受益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及程序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对此应有明确态度。 2.应严格限制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充当受赠人。《公益事业捐赠法》明确规定,在特定条件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