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的俯冲作用及对其内部应力场的影响.pdfVIP

环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的俯冲作用及对其内部应力场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的俯冲作用及对其内部应力场的影响.pdf

·专题十二· 环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的俯冲作用及对其内部应力场的影响 魏东平1) 冯向东2’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2)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石家庄050021 Coblentz等人,1998)。这些研究得出一些主要结论,例如:(1)洋脊推力可能是控制澳大利亚板块一阶应力场 的主要作用力;(2)其观测应力场的最大水平应力为几十Mpa的水平。本项研究,我们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模型, 利用WSM2003观测应力场水平最大应力取向和应力状态作为主要约束,对印度一澳大利亚的板内应力场进行 数值模拟,研究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所受边界力 对板块内部应力场的影响。 首先,建立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岩石层三维模型,其中大陆部分上地壳,下地壳,固体上地幔三层摄氏零 X10{K.1。弹性介质体的杨氏模量 的密度分别取2770kg,m3,2770kg/m3,3440kg/m3,热膨胀系数的值取为3.3 取为1.70X 形有限单元。 采用世界应力图计划数据库中质量为A—D级数据作为主要约束,共有887质量为A—D级的数据落在研 究区域内,分布于382个有限单元中,其中295个单元中的数据有应力状态,应力状态为张性的有限单元53个, 走滑性质的106个及压性的136个。 澳大利亚大陆内部应力取向比较复杂,西部应力取向平行于海沟近东西向,东南部水平最大主应力多为北 西向,垂直于新西兰俯冲带,应力状态以挤压型为主。汤加海沟和新西兰俯冲带区域应力取向垂直于俯冲带, 应力状态靠近俯冲带以挤压型为主;汤加海沟处应力场非常复杂,沿海沟处应力取向垂直于海沟,应力状态为 压性,稍远离海沟处应力取向却平行于海沟,应力类型则以走滑为主。新圭亚那区域应力取向分布较为简单, 多为北东向,垂直于新圭亚那边界,应力状态多为挤压。 模拟结果显示。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内部虚力场主要特征。主要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控削:(1)软流层静压 推力的影响;(2)来自喜马拉雅碰撞带的阻挡作用;(3)环澳大利亚俯冲带的俯冲作用。对于大范围的观测应 力场,软流层静压推力及喜马拉雅碰撞带的阻挡作用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不过对澳大利亚中南部地区,尤其 是靠近俯冲边界带附近地区,俯冲带的俯冲作用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些俯冲带为板片推力,另一些俯冲带 则为板片吸力,例如:在班大岛弧(bandarc)区域,本文的模拟结果显示,板片吸力更有可能控制着该区域应 力场的发育,这与以往的相关研究认为该边界带属于存在较小的挤压碰撞作用之结论有很大不同。总体说来, 尽管俯冲消减带的拉张作用对板内应力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在边界区域附近,例如爪哇和苏门答腊的拉 张作用力可以相当大的程度,需要达到百兆帕的量级程度,这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与Coblentz等 (1986)得到结果的五分之一左右。由于数值模型本身的限制,对内部断层模拟非常困难,我们希望在以后研 究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inthe S.WortelR.Stress Indo-Australian Cloetingh Plate,Tectonophysics,1986.132,49~67, Coblentz MichaelSandiford D,ShaohuaZhou,RichardR.Hillis,RandallM.Richardson,and Topography。 theIndo—Australianstress forces,and Boundary introplate · · 391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