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在应用微生物加工制造和发酵生产各种食品的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和花色品种,首先必须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才能达到目的。而优良菌种的选育是在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的。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关联,同时又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相互转化的。认识和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规律是搞好菌种选育和关键。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1952 年侯喜(A. Hershey)和蔡斯(M. Chase)利用示踪元素,对大肠杆菌 T2 噬菌体进行了这类实验。 先用含有 35S 和 32P 两种元素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让 T2 噬菌体侵染培养后的大肠杆菌,从而使 T2 噬菌体打上 35S 和 32P 的标记。 让这种 T2 噬菌体侵染不含标记元素的大肠杆菌,并在 T2 噬菌体完成了吸附和侵入后, 强烈搅拌洗涤,以便使吸附在菌体外表的 T2 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脱离细胞并均匀分布,再进行离心沉淀,分别测定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同位素标记。 结果发现,几乎全部 35S 都在上清液中,而几乎全部 32P 和细菌一起出现在沉淀物中。 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 1956 年,美国的法朗克-康勒特(Fraenkel-Conrat) 将烟草花叶病毒拆成RNA(因该病毒不含DNA)和蛋白质,并分别对烟草进行感染实验; 结果发现只有 RNA能感染烟草,并在感染后的寄主中分离到完整的具蛋白质外壳的烟草花叶病毒。 后来他又将甲、乙两种变种的烟草花叶病毒拆开,在体外分别将甲病毒的 RNA和乙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将乙病毒的RNA 和甲病毒的蛋白质结合进行重组。 接着他把这些经过重组的病毒分别感染烟草。结果从寄主分离所得的病毒蛋白质均取决于相应病毒的 RNA。证明了核酸(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基础。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一)细胞水平 从细胞水平来看,细胞核;除此之外,在细胞质中存在着一些能自我复制的遗传物质,一般称这部分DNA 为质粒。 (二)亚细胞核水平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核有核膜包围,形成具有完整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细胞核,核内DNA 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构成染色体。 (三)分子水平 DNA( RNA)--→在DNA 大分子上存在着决定某些遗传性状的特定区段,即所谓基因--→一个基因含若干核苷酸碱基组成的三联密。四种核苷酸,按其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可编出三联密码 43=64个,用于决定组成蛋白质的20 种氨基酸顺序。起始密码(AUG)和终止密码(UAA、UGA和UAG)。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按突变体表型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形态突变型。 (2)条件致死突变型。 (3)营养缺陷突变型。 (4)抗性突变型。 (5)抗原突变型。 (6)其他突变型。 碱基对的置换 碱基对的置换可分成两个亚类:一类是DNA 链上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称为转换;另一类是DNA 链上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称为颠换? A:T T:A A T ? C:G G:C C G 双链DNA 单链DNA (实线代表转换,虚线代表颠换) 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亚硝酸是一种对含有氨基的碱基对直接作用而诱发碱基对转换的诱变剂。它能使碱基中的氨基氧化脱氨,从而使腺嘌呤(A)变成次黄膘呤(H),胞嘧啶(C)变成尿嘧啶(U), 而后由于H 和C 配对,U 与A 配对,因此当DNA 再次复制时,A:T 就转换为 G:C,而G:C 就转换为 A:T。 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移码突变 移码突变 这是指由一种诱变剂而引起DNA 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碱基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错误的一类突变。 吖啶类染料及其化合物是移码突变的有效诱变剂,例如三氨基吖啶,吖啶黄,吖啶橙,5-氨基吖啶。 吖啶类化合物的诱变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现普遍认为,由于吖啶类化合物是一种平面

文档评论(0)

taotao0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