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表现技巧(艺术手法)专题知识整理【精品资料】讲述
表现技巧(艺术手法) 一、表现手法 1、起兴 2、渲染 3烘托 4衬托(映衬) 5对比 6象征 7用典 8、借古讽今 9、虚实结合 10、动静结合 11、抑扬手法 12、联想与想象 13、点与面结合 14、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二、修辞手法 1、 比喻 2、比拟(拟人、拟物)3、借代 4、夸张 5、对比 6、设问 7、反问 8、双关 9、对偶 三、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一)描写:细描、白描、细节描写//描写的角度 (二)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2、托物言志3、叙事抒情(即事抒怀)4、借议抒情5、用典抒情6、借古讽今) 四、结构(构思)技巧 1、开门见山 2、层层铺垫 3、伏笔照应 4、结构对比 5、卒章显志 6、扬与抑7、以景结情 8、无理而妙 9、对写法 古代诗歌表现技巧(艺术手法)专题知识整理【精品资料】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起兴 2、渲染 3烘托 4衬托(映衬) 5对比 6象征 7用典 8借古讽今 9虚实结合 10动静结合 11抑扬手法 12联想与想象 13点与面结合 14、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分点介绍:
一、起兴
起,开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物托起,因物联想”。具有引发、联想、渲染氛围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或段落的开头。
起兴常与比即比喻合在一起用,统称比兴。如《诗经.氓》“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比喻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同时以“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引出“男子对女子情意浓厚的时候。”
1、“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前两句写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景物,继而写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最后写诗人与少女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诗人触物起兴,(沾有露珠的绿草——美人)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交相辉映。(引发联想作用)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关雎》
A由眼前所见到的河中之洲(小岛)的雎鸠想到窈窕淑女(雎鸠——淑女)
B由雎鸠之雌雄和鸣,想到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即君子与淑女和谐共处。(引发联想,渲染氛围的作用。)
3、《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
?用“孔雀东南飞,徘徊眷顾”的形象来渲染气氛,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引起下文刘兰芝与焦仲卿缠绵悱恻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渲染与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即对象本身上)浓墨重彩,以强化和丰富艺术形象。一般通过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渲染手法的作用如下:a、渲染一种气氛b、渲染一种感情或倾向。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渲染与烘托单独使用:
(一)渲染与烘托单独使用:
1、渲染: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诗中“鱼戏莲叶东(西南北)”四句的渲染,把水上采莲的热闹场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通过场景的描写来渲染了气氛与情感)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约客》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C、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帆”“冥冥鸟”“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通过环境、景物的描写来渲染)
2、烘托:(1)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的角度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不从正面角度去描写琵琶曲音乐如何美妙动听,而是以侧面的角度写出了听者沉湎于琵琶曲中情景,烘托出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其实,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