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细心、多虑、自尊是她的性格特点。 王熙凤(堂嫂) 王熙凤 【小档案】 昵称: 相貌: 性格: 自我简介: 凤辣子 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 我是贾琏的妻子,年龄不大,不太识字,但我掌握着贾府的钱财大权。 回王夫人 写出场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绘肖像 三角眼 吊梢眉 年轻貌美刁钻狡黠 见黛玉 察言观色机变逢迎 举止言行 果断能干 王熙凤 放涎无礼性格泼辣 容貌 服饰 头饰 裙饰 服装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的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段文字是王熙凤言谈的精彩片断,充分表现了她的善于逢迎的性格特点,有一箭四雕的功效,请你谈谈对“一箭四雕” 的理解。 见 黛 玉 一是讨贾母的欢心,二是使黛玉感到温暖,三是让邢、王二夫人感到愉悦,四是让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觉得内心平衡。 本文对宝玉的描写,主要有哪些方面?突出宝玉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 疯疯傻傻 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内帷厮混 与世俗格格不入 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眉清目秀英俊多情 《西江月》二词的评判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家于国无望。 独立不羁封建叛逆 (似贬实褒) 宝玉为何“摔玉”? 1表现他对封建政治观念、正统观念的叛逆。 2实际上摔的是男权主义、大男子主义,表现出他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思想。 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方法 传统技法 言行外貌 细节描写 人物出场 侧面描写、充分铺垫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课文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运用形象的描写和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安排,旨在揭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的繁荣鼎盛,即它的富贵尊容,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黛玉的一双眼睛把贾府由幕后引到了前台,而贾府透视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是封建大家族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一个写照,是封建时代的一个缩影。透过这个缩影,曹公让我们窥视了封建社会的最终命运。 黛玉之死 洞房花烛 * * * * 智贤中学 高一语文组 朝代 发展阶段 小说体裁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 志人 唐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演义小说 明清 顶峰 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内容概要:《《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贾宝玉与表妹林黛玉是青梅竹马,志趣相投的一对恋人,但在封建家长干涉下,贾宝玉最终娶了志向不合的表姐薛宝钗,林黛玉含恨而死。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yóng)、父亲曹頫(fǔ)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 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 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 身前身后漫评量,今世看, 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 千古文章。 芹 印 曹 雪 高 鹗(约1738-约1815) 字兰墅,别署“红楼外史”。 汉军镶黄旗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 一般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其所续。 有关评价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红楼梦》的影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一段无法言明的密闻 一个说不清楚的作者 一本残缺不全的著作 一些版本各异的抄本 一个暧昧不明的评家 一群疯狂追随的读者 一些无法评价的评价 作品情节补充 A 第一回用“女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