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一中2012年高三第三次定时检测语文试题.docVIP

山东省济宁一中2012年高三第三次定时检测语文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省济宁一中2012年高三第三次定时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一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定时训练 第I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道行/树行子 爪牙/张牙舞爪 停泊/梁山泊 B.踯躅/踟蹰 和面/和而歌 曲高和寡/洋河大曲 C.潜水/潜移默化 场院/公共场所 敷衍塞责/塞上风光 D.角色/角逐 下载/三年五载 同舟共济/假公济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沧桑 报不平 坐享其成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B.聒噪 吓马威 暴殄天物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C.暇想 打渔船 滔光养晦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D.装潢 座谈会 唉声叹气 前事不忘 后世之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近日,影视界一哥孙红雷又“与众不同”了一把。他带着女友在北京的西部商场旁若无人地随意出入,和其他的明星一出门就处心积虑地把自己 成普通人的做法完全不同,他的衣着非常随便。当被问及这样做的原因时,他笑称:“记者的 技术太高明,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他们的敌人,无论怎样伪装都逃不出他们的法眼,还不如顺其自然。”他坦言,因平日工作太忙,已经欠女友很多,不想在休息时再让他受 。 A.化装 侦察 委屈 B.化装 侦查 委曲 C.化妆 侦察 委曲 D.化妆 侦查 委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 B.这篇洋洋洒洒的大文,毫无见地,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己。 C.外援和主教练在转化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D.警察化装为“赌友”,向赌徒发出召唤,开门揖盗,一举擒获了十多名赌徒,成功破获了这起地下赌博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局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 C.近期,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出台了多个物价调控新政,一系列“组合拳”力度加大,并且手段多样,一场争定价的调控战役就此开始。 D.由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的相继成功发射,使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进入了实质阶段,这表明我国开始成为具备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元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舜口,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