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意向调查.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求职意向调查

——————— 调查人员:12级小教一班 11#226全体成员 具体成员:张慧 李升 荆雪薇 谭靖 蒋春兰 陈园园 时间: 2012年12月2日 调查结果显示,20%在校大学生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程及国家政策比较熟知;70%的人对未来职业生涯有大体规划;60%的人在大三的时候才开始关注就业信息;为了顺利就业30%的人选择努力学好专业知识;30%的人选择亲自前往用人单位收集用人单位信息并想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可以看出他们求职准备并不充分,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并不宽广,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不了解,对个人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规划,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不强,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在毕业之前没有做好求职准备。 (2)没有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根据调查显示,50%的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大体了解,20%的人对当前就业形势不了解;50%的人面对当前形势,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仅仅只有30%的人通过自信找到满意的工作;大部分的人面临就业抗挫能力弱及没有工作经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的最主要原因40%的人认为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供过于求现象严重;大部分人认为影响就业最主要的因素是专业水平,能力素质,信息渠道。可以看出,他们没有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他们没有及时去了解就业形势,没有很好的抗挫折能力,这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没有工作经验,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经验是靠积累的,只有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才不会害怕,才能迎难而上。 (3)就业需求的缺乏 根据调查显示,60%的人认为学校最应该提供的就业信息是引进用人单位和提供就业信息;大部分同学认为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是师资水平不够,课时太少,没有设定为必修课;40%的人认为就业指导应该讲述的就业指导重点是就业形势及政策,求职技能;大部分人认为学校发布就业信息的最好途径是学校,系部就业信息公布栏,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班干部传达的通知;40%的人认为学校举办校园招聘会,最适宜的形式是形式多样的小型专场招聘月。可以看出学校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希望学校能为我们提供就业需求,但同学们也应该及时去了解有关的就业信息,毕竟是我们自己就业,同时也希望学校能为在校大学生力所能及提供就业需求,就业需求的缺乏在一定程度导致了学生求职择业意向的偏差。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行动上的错位和“就业难”等,一方面是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实现与社会的良性对接问题;另一方面是学校和社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问题上的综合反映。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趋势,需要学生、高校、政府协同起来,采取积极的策略面对新的挑战。   大学生的应对策略 ????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大学生和家长应当有“高等教育投资也是风险投资”的观念。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和实干精神,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通行证”,交了高额的学费未必能得到高收入的职业。同时,还应该认识到进入大学时的所谓热门专业,在四年后可能就不热门了。因而,不论是选择职业还是职业实践,面对的都将是激烈竞争的环境。这就要求每个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必须要有风险意识,读大学的投入与回报不一定成正比;每个学生的职业选择必须要有竞争意识,而竞争求胜的根本在于个人的综合实力。 ????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择业意愿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明显错位。期望值过高,既可能产生择业的挫折感,又可能导致机会的丧失。因而,指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职业期望就是要从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高等院校的应对策略 ????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说,大学生的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才能通过职业选择完成自我社会化的过程。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出发,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当然,社会的需要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同时,人才的培养又客观地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