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Ting Program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它是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环境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社会建设为目标的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对环保人才形成新的需求。
为了使本专业本科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具备合理的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形成理科学生特有的专业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发展和对未来社会需求的广泛适应性和竞争力,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本计划以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为方向,注重素质教育和实际能力培养,以提高毕业生将来立足专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中注意结合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我校的学科实际特点,建立以加强数学类、化学类等学科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以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土壤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理学、环境水文学和环境管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构建以环境监测、环境工程概论、环境毒理学和环境质量评价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系的实际特点,充分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专业的师资优势,开设环境科学进展、生态工程学、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全球生态学、生物监测等拓展专业课程。此外,实践教学为本专业的一大特色,以“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利用我系其他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环境土壤学实习、环境工程实习、环境监测、环境生物工程实习、水处理工程实习等实践类课程。
二、培养目标及要求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到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经过进一步学习成为环境科学的科研与教学机构的高级专门人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有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举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学术及职业道德。
3、系统掌握环境科学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分析技术,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 具有较强科学实践能力,形成特有的专业思维模式。
4、有较强的交流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5、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6、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外语,能较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
三、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生学制为四年,要求修满154学分。具体学分要求如下:
总学分 154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52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分 31.5 专业课程 70.5
四、课程结构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52学分(通识必修40学分,通识选修12学分)。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31.5 学分。(相关学科基础课程24.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7学分)。
专业课程70.5学分。(核心课程24.5学分,拓展课程28学分,实践课程18学分)。
课程类别及学分比例 课程模块 学
分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33.8%) I 必
修
课
程 “两课”课程 14 大学外语课程 12 信息技术课程 5 体育与健康课程 4 军训与军事理论 2 就业指导 1 II 选
修
课
程 Ⅰ 文化传承类 大学语文 2 国学原典选讲 国史纲要 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 Ⅱ 语言、人文与艺术 12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教育与心理 小计 52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20.4%) 相关学科基础课 24.5 学科基础课 7 小计 31.5 专业课程(45.8%) 核心课程 24.5 拓展课程 28 实践课程
课程 18 小计 70.5 五、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总 学 时
学分 1 2 3 4 5 6 7 8 讲课 实验 合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