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届高考语文二复习课件(教师):11.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教师):11.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本来是和诗歌语言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修辞,它就是美化语言的技巧。《考试说明》把它和语言并列,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突出塑造诗歌形象的手段的多种形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用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中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要求指出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 考向一 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例1] (2011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 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点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该题结合赏析炼句进行考查,设题相当开放,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可以,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答题,解答时首先熟读全诗,然后重点分析“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这两句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这两句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以动有声对淡无影。通过各种意象的选择和组合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解答此题,可遵循以下思维轨迹: [阅卷手记] [规范答案]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解题思路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例题就涉及了这一点。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 (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考向二 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例2]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3秋季人教版新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2013秋季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ppt
- 2013目标管理细化表.doc
- 2013第一次月考试讲评卷讲评.ppt
- 2013秋外研版八年上Module2_My_home_town_and__my_countryUnit1形容词比较级课件2013秋外研版八年级.ppt
- 2013级复习:基因程课时12013级复习:基因工程课时1.ppt
- 2013至2014学第二学期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2013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doc
- 2013艾滋病快速检标准操作程序92013艾滋病快速检测标准操作程序9.doc
- 2013考名著阅读213考名著阅读.ppt
- 2013羧酸和取代羧(珊)2013羧酸和取代羧酸(珊).ppt
- 2013试卷分析203试卷分析.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