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標題台灣地區卡債風暴根本解決之道──理財教育.doc

4標題台灣地區卡債風暴根本解決之道──理財教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標題台灣地區卡債風暴根本解決之道──理財教育.doc

篇名: 教育「卡」好 ──探討解決臺灣卡債問題之關鍵 作者: 陳思穎。北市中山女高。高二禮班 孫 寧。北市中山女高。高二禮班 林晏如。北市中山女高。高二禮班 劉彥伶。北市中山女高。高二禮班 指導老師: 陳淑華老師 壹、前言 2006年的卡債風暴對臺灣的經濟及社會層面造成很大的衝擊,如今,縱然風暴已落幕,我們仍可見到社會中許多人為卡債問題所苦。此外,許多人開始對信用卡、現金卡產生負面的評價,甚至有學者以「塑膠鴉片」來形容雙卡對民眾造成的威脅。因此,如何找出卡債產生的原因,並針對其問題找出根本治療的方法,將會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在本文一開頭,我們將先探討2006年卡債風暴爆發的原因。追溯其本源,我們發現當今社會消費風氣已不再侷限於原始的「以物易物」模式,隨著新興消費工具的推出,民眾開始大量使用信用卡、現金卡;然而,許多銀行業者不當的行銷,加上民眾對信用卡、現金卡缺乏一定的了解,越來越多人沒有經過本身的財務考量,便大量消費,造成日後無力還款,以卡養卡,成為「卡債族」。 為解決卡債風暴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政府實施了許多因應措施,包括對銀行的諸多限制、建立債務協商機制、以及「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的推動;加上民間團體的配合,確實有許多卡債族因此得到債務清償的機會。然而,以上這些措施都是對已成為卡債族的民眾進行協助,若要根本地預防更多卡債族產生,我們認為教育大眾才是最治本的方法。 有不少卡債族的產生是因為「消費觀念不清」或「用卡知識不足」,因此,以下我們將根據這兩點進行探討。首先是學校教育,我們將針對各階段學校課程及課綱進行內容分析,因為學校教育是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階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知識來源;然而,我們卻發現多數教材只有對信用卡及現金卡作簡單介紹,並沒有作更深入的探討。 此外,我們也將針對社會上各種理財教育的來源進行一連串的探討。基本上,坊間的理財教育多為教導民眾如何「開源」與「節流」,其中的資訊雖然十分豐富,但我們也發現有不少資訊會造成民眾錯誤的觀念。和學校相同,不論是各項媒體,或是相關書籍與營隊,都沒有特別加強「用卡知識」上的教育。我們認為,若要根本解決卡債問題,除了政府與民間團體對卡債族進行協助外,教育民眾如何正確地管理金錢及使用信用卡、現金卡更是需要被關注的焦點。 研究動機 1999年萬泰銀行發行「George & Mary」現金卡,推出後大受市場歡迎,許多銀行為了搶食這塊大餅,紛紛不當廣告,浮濫發行信用卡及現金卡,導致雙卡問題日嚴重,終於在2006年引發卡債風暴疑欠卡債想不開,母子燒炭自殺、卡奴還不出錢自殺,1天內南北2起、卡債逼死孝女,護士放血尋短等令人怵目驚心的報導,在在顯示卡債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交易原始意義 最初的交易,是以「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換所產生的經濟活動。這樣子的交易是根基於生活中食、衣、住、行等的基本物質需求。隨著時代的演變,貨幣取代其中一方成為交易媒介,而交易行為更可提升為其他非物質需求,但無論如何,交易的根本意涵為過程中雙方皆有清楚的意識,他們明確地了解到本身的需求,並能判別所交易商品的實際價值。 現今交易──製造價值、慾望、符號 然而,現今所謂的「消費文化」,已經打破以往的傳統交易觀念。商人們為了促進民眾的消費慾望,紛紛為商品創造許多象徵符號;前一段已說明了原始的交易過程中彼此皆有清楚的消費意識,然而消費意識與慾望都是抽象的概念,利用層層的包裝,將商品轉化為一種文化意涵,進而成為符號。 「符號」這個名詞源自於Jean Baudrillard的消費文化理論,他認為,消費文化理論的基礎不應建立在需求理論,而是以「符號涵義化」為對象的理論上。例如,生產一雙Nike球鞋的成本可能並不高,但Nike本身透過廣告為本身塑造了一個動感且精緻的形象,讓所生產的商品創造了驚人的符號價值,一雙球鞋的價格便會變得相當昂貴。 利用各種行銷手段創造符號的價值,就等同於無形中提升了商品的實際價值,慾望一旦被激發,便有大量的消費產生。 (二)銀行浮濫發卡 1. 背景 臺灣的企業大量轉移海外,尤其是移往大陸。但由於政府政策的限制,銀行無法到大陸發展,導致企業金融業務減少,因此,銀行逐漸轉向消費金融業務,尤其是高利息的信用卡消費金融業務。 2. 行銷方式 為爭奪市場,臺灣許多銀行紛紛發行信用卡與現金卡,而且以各種優惠方式推銷,諸如採取「紅利積點」、「開卡、刷卡送禮品」等方式,鼓勵客戶使用信用卡、現金卡購物,間接鼓勵透支消費信用卡、現金卡發行量暴增。90年代初,臺灣信用卡並不普遍,到2000年信用卡與現金卡也只有1830萬張。然而,到20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