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MicrosoftWord文档.doc

病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MicrosoftWord文档.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MicrosoftWord文档

【病例资料】 ? ? ? ?患者,女,72岁,因“全身多发斑丘疹和皮下结节4个月”于2010年7月5日收入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 ? ? ?患者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背部多发红色瘙痒性斑丘疹,直径约1~3cm,皮疹逐渐扩展至全身;并先后出现右颈背部、左乳、左大腿外侧直径约4~8cm无痛性皮下结节。患者自发病以来盗汗明显,体重下降4kg。 检查 ? ? ? ?体检:背部、左乳、左大腿外侧多发皮下结节,直径约3~5cm,活动度欠佳,最大者位于右颈背部,直径约5cm,表面皮肤发紫,局部无压痛。全身可及多发红色斑丘疹,以躯干、背部为著,直径约1~3cm,皮疹稍高出皮面,疹间皮肤正常,部分伴色素沉着(图1)。双侧颈部、左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可触及直径约1~2cm质韧无痛性淋巴结,活动度可。心肺查体正常,肝脾不大。 ? ? ?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65×109/L,血红蛋白116g/L,血小板81×109/L。血清乳酸脱氢酶258U /L。脑脊液压力180mmH2O,脑脊液白细胞总数2×106/L(均为单个核细胞);脑脊液生化:蛋白0.66g/L,葡萄糖3.3mmol/L,氯化物120mmol/L。 ? ? ? ?胸腹盆CT:双侧腋窝区及腹股沟区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 ? ? ?头颅MRI未见异常。 ? ? ? ?耳鼻喉科会诊:韦氏环未见异常。 ? ? ? ?骨髓涂片:增生明显活跃,可见5%淋巴瘤细胞以及少许吞噬血细胞现象。骨髓TCR基因重排阴性。 ? ? ? ?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 ? ? ? ?左乳皮下结节活检病理:镜下可见瘤细胞致密、弥漫分布,部分呈单行排列。瘤细胞单形性、中等大小,核圆形或略不规则,具有细微的团块状染色质,核仁不明显,类似淋巴母细胞或髓造血母细胞。细胞质稀少,可见核分裂相(图2),符合皮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 ? ?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4(+),CD56(+),CD123(+),EBER(-),TdT(-),CD138(-),CD38(-),MPO (-),granzym EB(-)。 诊断 ? ? ? ?入院后诊断为BPDCN(累及皮肤、淋巴结和骨髓)。 治疗 ? ? ? ?给予CHOP方案化疗4个疗程以及鞘内注射,患者皮疹基本消退。2010年11月下旬患者再次出现皮疹和血小板减少,骨髓涂片检查发现淋巴瘤细胞,占65%(图3),患者放弃进一步化疗。 图1 右颈部红色斑丘疹 直径3cm,突出皮面,伴色素沉着; 图2 左乳皮下结节病理 符合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苏木精-伊红×200; 图3 CHOP方案化疗4疗程后 复查骨髓中淋巴瘤细胞占65%×100  【讨论】 ? ?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又称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或无颗粒型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肿\瘤。BPDCN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常累及皮肤、淋巴结及骨髓,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预后极差。? ? ? ? ?BPDCN极为罕见,自1994年首例报道[1]以来迄今全球仅有150余例报道。由于其独特的免疫表型CD4+、CD56+,其细胞来源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CD56的强表达使得BPDCN起初被认为来源于NK 细胞,并因此将其命名为母细胞性NK 细胞淋巴瘤(BLASTIC NK-cell Lymphoma,BNKL)。但BPDCN并没有表达NK细胞的其他标记。相反,其表达辅助T细胞标记分子CD4,而且BPDCN中也未曾发现EB病毒感染的证据。因此,2005年WHO/EORTC分类将其更名为独立的无颗粒性CD4+/CD56+ 血液皮肤肿瘤(agranular CD4+/CD56+ hematodermic Neoplasm)[2],以体现其特殊免疫表型及皮肤受累的突出特点。但研究进一步发现,BPDCN与体内的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一样都有CD123(IL-3受体的α链)的强表达,且两者的其他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均很相似。因此,2008年WHO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命名为一组独立的BPDCN[3]。 ? ? ? ?BPDCN发病虽然以老年人多见,但各年龄阶段的病例均有报道[4]。中位发病年龄65岁,最小发病年龄仅为8个月,最大发病年龄高达96岁。男女比例约为2.5~31[4]。本病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最为常见,约85%患者有各种形式的皮肤受累,皮损可表现为结节、红斑、挫伤样皮疹以及溃疡[5]。BPDCN的皮损可呈孤立或局限性分布,随着疾病进展,皮损呈多发甚至弥漫分布。除皮疹外,还可伴有肝脾及淋巴结增大。有研究显示,在起病初以单纯皮肤病变为首发表现的占57%;以皮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