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礼教的拥趸,还是反叛从陈芸形象看中国古代女性道德观
礼教的拥趸,还是反叛?
——从陈芸形象看中国古代女性道德观
齐 维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关于清代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沈复之妻陈芸形象的研究,一直是文学研究领域经久不衰的课题,正是由于陈芸的鲜活塑造,才使得沈复凭借《浮生六记》这一部作品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陈芸所具备的品质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对优秀女性描述的集中体现,可谓深谙女德、贤妻之道。在陈芸身上,不仅继承了传统女子之德,任劳任怨,又化了传统文化之精,如气如诗。本文旨在通过陈芸与封建礼教的关系,从道德层面分析其性格中的顺从与反叛的意识,以陈芸的三种自我意识形态即压抑的自我、平衡的自我、超越的自我来反观中国传统女德对封建社会女性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浮生六记》;陈芸;顺从;反叛;道德
《浮生六记》的一大艺术魅力就是塑造了一位率真、纯洁而浪漫的家庭妇女形象“芸”[1];她聪明好学,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又勤俭持家,恭敬知理,却因不世故不设防而经历种种坎坷的生活风波,最终英年早逝。陈芸作为《浮生六记》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陈芸近乎完美的女性特质几乎满足了封建社会对女性道德品质的一切要求,她孝顺、勤快、俭朴,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封建伦理纲常的坚实拥趸者。但陈芸却又不同于当时的任何一位女性,她喜读书、好作诗、醉心于生活的美,在这个层面来看,她又极其富于反叛意识。
压抑的自我:当顺从意识强于反叛意识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加在妇女身上的一套重重的枷锁,它也是传统妇女道德观的核心内涵。[2]所谓“三从四德”,“三从”指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中国传统的妇女道德观都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之上,对于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之下的女性而言,个体命运往往带着几分不可选择的无奈感。
《浮生六记》中的陈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她“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勤劳持家的陈芸已经能用自己赚来的钱养家供给,顶门立户;待嫁的陈芸淡雅亲切、真实可爱,“一种缠绵之态”跃然纸上;嫁作人妇的陈芸“初甚缄默,与之言,微笑而已”,“偶为披衣整袖,必连声道得罪,或递巾授扇,必起身来接”,让读者看到了一位贤惠体贴、温柔亲切的妇女形象。
然而,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妇女的道德规范,才迫使妇女不得不一生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绝对服从男性,为男性社会奉献自己的一切。[3]陈芸作为生活在封建道德规范之下的一份子,以己之微薄之力自然难以与时代抗衡,因此便导致了最终的悲惨命运。在为沈复纳妾这件事情上,陈芸不仅没有阻止丈夫娶妾,反而赶着去物色,最终选定妓女憨园,并与其结盟。后来这一段孽缘直接导致了芸娘之旧疾复发,猝然离世;在对待公婆的态度方面,陈芸一直秉承一个“孝”字,面对公婆的误解,芸从不自白,“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在公公与沈复夫妻断绝关系时,陈芸泣曰:“妾固不合妄言,但阿翁当恕妇女无知耳”,误会澄清之后,“余夫妇欣然,仍归故宅,骨肉重圆”,可谓顺从到了极致。
我们从陈芸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之中看到了一个单薄女子的无奈与软弱,也看到了不公正的礼教制度对于独立生命个体权利的剥夺与迫害,自我被压抑,顺从意识占据上风,个体想要反抗却终究被历史的洪流湮灭,这一层面的陈芸成为了时代的殉葬品。
平衡的自我:当顺从意识与反叛意识相协调
虽然陈芸的结局是悲惨的,但纵观其一生生活轨迹,还是可以从中发现许多闪光的生活情节,我认为她达到了一种平衡的自我状态,即陈芸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潮流相协调,她主动地想要去做,并不是受迫于礼教的制度规范,所以中肯地说传统女德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否则,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巾帼英雄,那么多贤妻良母,那么多善良女性,如果在她们身上没有一种内在的道德精神起作用,则是不可思议的。[4]在传统女德的沿袭过程中,广大女性自然地将刻板的教条礼节形成了一些纯朴的道德,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勤俭朴实等等,这些在陈芸的行为中都有所体现。
结婚之后的陈芸“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恰如其分地与夫家的上下老小相处,孝顺却不失礼节,和蔼却不失尊严,一切都处理得稳妥恰当;在沈复之弟娶妻“偶缺珠花”之时,“芸出其纳采所受者呈吾母”,丝毫不吝惜自己的首饰,设身处地为人解决燃眉之急;在持家勤俭方面,“余之小帽领袜皆芸自做。衣之破者,移东补西,必整必洁”,并用旧竹帘取代栏杆,种种细节都表现了陈芸的贤惠与节俭;在生活中,她是一个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人,她以自己的聪慧创造了精致的家居生活,陈芸发明了“以针刺虫”制作虫草插花,活灵活现,为丈夫制作精美食盒,教华夫人两女“做活花屏法”,“迂回曲折,随时可更”,被称为“乡居之良法”,虽然生活清贫,却生活质量极高,在为生活增添艺术乐趣这些小事之上,陈芸的品味、智慧可见一斑。
自我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