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菲华文学中“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困惑.pdf
广东社会年士鲎 主箜
菲华文学中 “身份认同’的 矛盾和困惑
赖伯疆
[提 要]菲律宾华文文学中,普遍存在着“法律身份”、“文化身份”、“血缘身份”认同问题上的矛 盾和困惑。其原因是人们的居住国的生存境况与母国的亲缘遗传的矛盾、母国文化和居住国文化的矛 盾和互比与抉择、母国和居住国多种社会因素的变异。这种 “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困惑,其发展趋向 有两种可能:淡化、泯灭或保持、加深。“身份认同”17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不仅存在于菲华文学中, 也存在于中国以外的多国华文文学作品中,是海外华文文学中长期的表现主题。 [关键词]菲律宾华文文学 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34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4)03—0141—06
在异彩纷呈、特色浓郁的菲律宾华文文学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就是许多作品中的人 物,对自己的 “身份认同”问题的矛盾和困惑,而这种现象的背后蕴藏着深远的历史、政治、文 化、经济、民族等因素。由于作家刻意揭示和展现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也增强了人物心灵 的丰富性和纵深感,以及作品的文化底蕴、思想深度。
所谓 “身份”,是指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和生理形态的某种特 有标志和资质,它包括 “法律身份”、“文化身份”、“血缘身份”等。“法律身份”,也就是 “政治 身份”,是指一个人的国家公民身份,即他所在的居住国、拥有的国籍和国家护照。“文化身份”, 是指一个人成长过程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他处于恒定状态的情感倾向和精神依归、他所奉行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的文化渊源。“血缘身份”,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伴随终生的种族和民族的血缘, 以及由此而派生的性格和素质。“身份认同”,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上,对某种法律、文 化、血缘身份的认可、尊重、热爱、承诺、恪守、坚持。一般而言,一个人对上述三种身份的认 同,是相互一致的,不会互相矛盾的。但是在菲华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这三种 “身份”的认同的
141
矛盾和困惑现象,却处处可见。 人物对这三种 “身份认同”的矛盾,常表现为 “法律身份认同”与 “血缘身份认同”的矛 盾、“法律身份认同”与 “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法律身份认同”的自相矛盾、“文化身份认
同”的自相矛盾等。 第一、“法律身份认同”与 “血缘身份认同”的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为,人物在法律上是属于拥有菲国国籍的菲律宾公民,可是,同时又以 “中国 人”自居,或从 “中国人”的立场和视角去观察和评判人和事,表现出根深蒂固、难以割舍的中 国情意结,这显然出现双重身份认同的矛盾。女作家小四在散文 《烛泪》中,写到 “我”与儿子 的一场对话时,“我”自称 “咱们中国的国父是孙中山先生”,并表示,无论是神州、台湾、黄 河、淡水河 “都是我们的最亲最爱”①,这一番深情的话语,就是完全以中国人的身份和声15来 表述的。诗人柯清淡的诗 《居家猛惊》也反映了类似的身份认同矛盾:“偶从媒体和15头/探来神 州的乡讯、国事/把它传译给儿女/却换来茫然、冷漠/我不禁心寒自问:/黄帝的族谱上/还能有 我一家人的名字?” ? 我”虽然已入籍菲国,可是,心中却仍然牵挂着中国大陆的乡讯国事,仍 对中国 “认祖归宗”。诗人白菱的诗 《除夕》写三代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在这混合着中菲文化的 家庭,“有的捧碗举筷”、“有的刀叉齐下”,吃着 “道道地地的中国莱”,最后,诗人写道:“庭院 吹拂而入的寒风/飘散祖母白发虬缠的/两种乡愁/而我们依然/在食桌上/猛啖着双重国籍” ,可 见,在人物的心中仍然存在着 “两种乡愁”的矛盾情结和 “双重国籍”的观念。与此类诗人庄垂 明的 《泪中山河》,写 “我”与 “国籍复杂的游客们”到云雾飘渺的 “故土边区”去拍照,其他 游客都纷纷忙着选拍自己感兴趣的镜头,唯有 “我”却是 “手中什么也没有”,只 “用眼睛拍照/ 用泪水冲洗/眼里的山河” 。虽然诗人的法律身份是菲律宾公民,可是,这凝聚着挚情和血泪的 文字,却表明 “我”胸中跳动的是一颗滚烫的中国心!这种 “身份认同”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常 常啃痛人物的心,因而诗篇中常常出现人物痛苦的低吟:“在圣大,我拒绝了/一切组织,包括深 深感动我的/华生会 把身份和籍贯遗忘” ,“风雨也好,愁也好/最好别提籍贯”㈣。这种对籍贯 也就是 “血缘身份”消极回避的心态,正是反映了华侨华人对 “法律”与 “血缘”身份认同的矛 盾的无可奈何的感情。 第二、“法律身份认同”和 “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表现形态,是人们在菲国生活多年,甚至在菲国出生,在法律上已归化菲律宾, 但是,在文化上却对中华文化一往情深,难舍难弃,甚至以拥有中华文化而自豪,执着地坚持中 华文化的传统,遵循着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去为人处世、立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