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两章综述
5.18《孟子》两章
南塘中学2014年秋
阳煦山立作品
1
作者简介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
作者简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引入: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本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章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观点)。
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接着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
天时地利人和
点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由“人和”推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人和”,就是施行“仁政”,在这个前提下就会“多助”和“天下顺之”,简而言之就是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章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民贵君轻”。
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一开始举出具体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排比修辞手法、举例论证)
由上文的事例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
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但这些事例是客观存在的,接着作者就提出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人的主观因素。
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观点,这样就全面地讲到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
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由此推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12
比较两文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不同: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1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