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本土文化认知价值——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的作用.pdfVIP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本土文化认知价值——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的作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本土文化认知价值——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的作用.pdf

第25卷第7期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_25 No7 2004年 7月 JOuRNAI OF T()NGHUA TEACHERS’C()I I EGE Ju1.2004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本土文化认知价值 — — 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的作用 尹国有 (通化师范学院 美术系.吉林 通化 1 34002) 摘 要:当今,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造成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物 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发生急剧消亡和改变。转型期的中国同样面临着 这一严重问题.本土文化的失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消亡。人类在付出代价后.已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提到新的历史日程上.国家已经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学该做什么?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方式, 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大学教育这一智能、知识、信息基地.首先应对代表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本土 文化意义和价值有着确切的认识.加强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自觉.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充分发挥大 擎保护、传承 本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作用。 关键词:转型期;本土文化;非物质遗产;大学教育;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97,1(2004)O7—0001一O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专员理查得 ·苏高霍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智慧的资源。 我们必须学习祖先的智慧,创建一个更加美丽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人类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 了多姿多彩、丰富、神奇而又伟大的文化,构成了人类历史长河的记忆链条,在地球亘古的时空演变中形成千 变万化,各具神韵的自然遗产,大自然这个母体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造就了人类丰 富多样的生存方式与状态,构成了人类文明精神的完整性。然而,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冲击、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使这些遗产在世界许多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人们遭受打击之后开 始反省,逐渐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人类共同遗产的观念,去继承保护不同地区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 化与自然遗产,任其毁坏、消亡,这对人类将是永远无法挽网、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人类不能成为一个丧失 记忆的族群。对于许多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识别标记,是维系民族、社区存在的血脉 与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为此,关注人类共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各国有识之士、专家学者的心声 与共识。中国的大学,应当负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历史责任。 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 1972年 11月,联合国教科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17届大会上专门通过了一项《保护世界文化和遗产公 约》即《世界遗产公约》,中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今已有30项文化与自然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 录》。如北京的故宫、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中国的万里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甘肃莫高窟、安徽黄 山、四川九寨沟等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评选、保护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使世界许多人类文化与自 然遗产被保护下来,为人们寻觅历史文化遗迹、欣赏不同文化的创造魅力、回归自然、享受田园生活提供了场 所。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固定空间的物质遗产,是静态的、物化的时间记忆和物化的空间象征,然而世 界各地真正具有个性、具有历史积淀和地域性突出的活态传统的存在,作为人类共同财富并没引起人们的关 注,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 蚀,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问题,幸福概念被物化。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 * 收稿日期:2003 07—10 作者简介:尹国有.男.1949年生.通化市人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 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世界似乎朝着一种经济方式、一种物 质方式、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