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乡土建筑研究论文(共3524字)
我国乡土建筑研究论文(共3524字)
1中国乡土建筑研宄现状
官式建筑大木构研宄是中国建筑史研宄的起点,在传统建筑史研宄框架中,地方性的乡土建筑木构体系研宄基本缺失。相对于较为深入的官式建筑研宄,乡土建筑研宄并没有找到有针对性的研宄方法;往往忽视构架形制、构件样式、匠师技艺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地域性营造体系的全面性考察。近年来,乡土建筑的研宄范畴逐渐扩大,包括建筑创作、建筑保护、绿色建筑技术、建筑文化、装饰设计等各方面,却鲜见有关乡土建筑木作技术体系的专门性研宄。比如,2003年至今,发表的328篇与中国乡土建筑研宄相关的会议论文中,民居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类占90篇,新农村建设及建筑创作类占23篇,绿色生态技术类占56篇,文化空间类形态与装饰类占144篇,尚可算作木构体系研究的文章仅有15篇(表一);2003年至今,73篇与中国乡土建筑研宄相关的博士论文中,民居的保护更新及当代建筑创作类论文15篇,绿色生态技术类占13篇,文化空间类形态与装饰类占40篇,有关其木构体系研究的文章仅有5篇。
2平民史观下的乡土建筑研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史学革命将看待历史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其中,“自上而下”(topdown)的历史观,属精英史观,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作为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关键力量。在建筑史研究中体现为以宏伟、壮丽的标志性建筑为研究对象,如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中的官式大木作建筑研宄。与此相对,“自下而上”(bottomup)的历史观,即平民史观,关注平民社会。在建筑研宄中体现为对普通建筑的关注,乡土建筑研宂即可视为该种思维的投射‘。受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所限,最初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围绕北方官式建筑展开。然而,早在1950年代,刘敦桢先生已经意识到“宫殿陵寝庙宇”与“广大人民的住宅建筑”有着极大的不同2。时至今日,乡土建筑研究往往更关注寻找新奇的、异于官式的建筑形式,以及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极少被视为与官式建筑同等地构成中国传统木构营造体系的一个方面一一即皇家营造体系和民间营造体系。因此,目前的乡土建筑研究仅仅是目光的下移,而背后的研宄思维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木构营造体系的讨论中,高大宏伟的官式建筑仍然是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大量保存、看似平凡的乡土建筑无法获得同等重视。这无疑低估了乡土建筑研究蕴含的巨大能量。与受皇家控制的官式体系不同,乡土建筑代表的民间营建体系反映了更为真实的生活,关注到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某些真实存在的历史现象,比如民间营造法中各地对“蒿尺”的不同应用。由于丰富的地域差异,以乡土建筑研究为视角重新看待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可避免单一线索的线性建筑历史思维,带来更加复杂、多元化的思考,成为打破“自上而下”的精英史观的突破口。
3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及其特点
3.1中国乡土建筑研宄中的问题
3.1.1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极易与乡村建筑、民居建筑概念相混淆。溯本求源,“乡土建筑”一词来自于西方语境中的“VernacularArchitecture”,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描述为1999年第12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乡土建筑遗产宪章》(CharterontheBuildingVernacularHeritage)中公布的六条识别标准‘,其强调的是同一地域下的原生性、民间性和文化共性,并没有任何将乡土建筑局限于乡村社会中的限制,也没有针对建筑规模、功能和形态的规定。但由于传统社会中次级行政区域接受官式影响较少,故地方特色乡土建筑多生长于此;同时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乡土建筑又较容易保存在较偏僻环境中,因此导致乡土建筑与乡村建筑存在一定交集。但这并不能取代乡土建筑对民间性、自发性、地域性的强调,为某一历史地理单元内使用共享的地方特色营建工艺建造而成的民间建筑,并不存在城与乡、大式与小式的二元对立。
3.1.2木构营造体系
木构营造体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特点,涉及尺度、材料、形制、加工方式、结构构造等物质方面的研究,以及工匠系统、营造制度、营造哲学、使用者与建造者的互动关系等非物质方面的内容,是围绕木结构的加工及使用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判断某一建筑是否属于乡土建筑研宄范畴的关键是考察其是否使用了本地自生的地方性木构营造体系。以营造体系定义乡土建筑研究范畴,可以避免将乡土建筑与乡村建筑,或民居建筑混淆,消除“城乡差异”和“类型差异”2。无论州府、县镇、乡村,无论祠堂、寺庙、士绅住宅、百姓房舍,无论有无斗拱,无论有无雕饰,是否为该地区工匠以地方特色工艺修建,才是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反映的核心价值。比如位于泰顺泗溪镇临水宫,一处道教庙宇建筑,具有一定规模,并且相比民居而言用了较高形制的斗拱结构,但由于其反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情境教学初中历史论文(共1716字).doc
- 情境教学古代文学论文(共4743字).doc
- 情境教学初中历史论文(共1930字).doc
- 情境教学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共1734字).doc
- 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共2116字).doc
- 情境创设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共1831字).doc
- 情境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共1721字).doc
- 情境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应用研究(共1620字).doc
- 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共1402字).doc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共2113字).doc
- imf裁在发展高层专题讨论上发言.pdf
- 入门二期cinderella灰姑娘.pdf
- text2-linear regression with one variable带有一个变量Text2线性回归.pdf
- 可食用错误课程计划级别-lesson plan o43 edible bugs.pdf
- 考官报告治理风险伦理p1p1-examreport.pdf
- 您常如何提供有限治疗方法案例.pdf
- 水族馆六下u5 projectstory人大附小aquarium.pdf
-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pdf
- fss gscgrs参议院报告ac招聘延长课程申期report to acFSSGSC.pdf
- 讲稿cev lunar模型改变志lander6.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