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问题与对策(共3369字).docVIP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问题与对策(共3369字).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问题与对策(共3369字)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问题与对策(共3369字)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了著名的“十不食”原则: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1]食品安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连,食品安全问题是人民关注的重点问题。“安全、健康和文明,是现代社会人们认知和传播食品安全三个重要的伦理维度。”[2]在全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简单便捷,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便能无拘无促地连接到世界各地,信息的传播也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而降低门槛,现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这如同哈罗德?英尼斯(HaroldAdamsInnis)所认为的那样,现阶段的传播技术呈现了“偏倚时间”到“偏倚空间”的转向。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食品安全报道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与形式,在新闻的时效性与深度性等多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升。然而从“蛆虫橘子”“、红墨水西瓜”及“僵尸肉”等虚假或有失偏颇的报道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报道还存在很多问题。 1全媒体时代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问题 我国早期的食品安全报道问题主要集中在报道报喜不报忧,报道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传声筒,没能很好的起到监督员的作用。然而,相比于早年我国的食品安全报道,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报道则存在着三个新的突出问题,既报道的噱头化、报道的污名化和虚假消息传播报道严重。 1.1食品安全报道的噱头化 现如今,有些媒体为了夺取眼球经济,骗取点击量和流量,往往用拼贴、演绎、夸大的手法炮制一些危言耸听的标题来制造噱头,充当“标题党”,以此制造轰动效应。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僵尸肉”事件。本来“僵尸肉”仅仅为走私冻肉,然而从新华社《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这篇报道提出“僵尸肉”一词算起,关于“僵尸肉”的相关报道便持续发酵,一时间“僵尸肉”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人们“谈肉色变”。然而仅隔数日,一则《“僵尸肉”是假新闻》的帖子让整个剧情出现了戏剧性地反转,整个事件成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乌龙事件。这里先抛开“僵尸肉”事件的真假不谈,实际上“僵尸肉”事件折射的就是当今食品安全报道的噱头化问题。在《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这篇文章中,一句语焉不详的“甚至冷冻三十四年的肉”就被作者“巧妙的”形象化为僵尸肉,这无疑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好奇与恐慌。而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的质疑文章武断地使用《“僵尸肉”是假新闻》这一标题,“假新闻”一词又将这个事件推向了另一个高潮。食品安全报道本来需要做到客观真实,然而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的好奇心,贪图私利,炮制一些耸人听闻的噱头,这无疑为当今我国食品安全传播的一大问题。 1.2食品安全报道的污名化 “污名化是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在研究胡格诺教徒时发现的,是指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动态过程,它是将群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特征对应的指标物。”[3]在全媒体时代,很多未经证实的消息,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广泛传播,尽管这一消息是虚假的消息,但是大众媒介强大的舆论导向与公信力使得广大受众对此深信不疑,食品安全问题的污名化报道令不少企业和农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如2006年7月19日广州《信息时报》一篇《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被注射红药水根本不能吃》,记者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轻信西瓜被注射红药水的谣言,便刊发了这篇文章,结果令无数瓜农西瓜滞销,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再如“当科研人员发现日常广泛使用的一种食品原料可能会致癌时,媒体在传播中往往会直接得出‘某某东西致癌’的结论,却没有考虑到这种原料的致癌几率、在摄取量多大情况下可能致癌,或许这种物质对生命的危害比吸一口汽车尾气还小。”[4]如是这种污名化的报道,数不胜数。从轰然倒下的三株口服液到欲哭无泪的四川橘农再到谈之色变的金华火腿和陷入塑化剂疑云的酒鬼酒,我们都能看到污名化报道对企业和农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大众媒介越界进行不负责任的媒介审判。媒体俨然从食品安全的“守望者”摇身一变成为了食品企业的“终结者”。 1.3食品安全报道的虚假化 现如今,食品安全报道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报道的虚假化。报道的虚假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媒体从业人员,为了谋得个人利益,追求所谓的业绩炮制假新闻。如2007年的纸馅包子事件,这一虚假食品安全报道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另一个方面是食品安全问题传播,传谣现象十分严重。这一问题尤其在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会化媒体上表现尤为严重。在微信朋友圈,以“××食品有害,千万别吃”为主题的文章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