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村寨论文: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路径思考(共4161字)
文化村寨论文: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路径思考(共4161字)
本文
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紧密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浓郁特色的本土文化。他们无穷的智慧酝酿出璀璨夺目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韵味无穷的黔东南风情画。由于民族奇风异俗古朴自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各民族虽有交融,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寻遍全球,最后确定了18个乡土文化保护圈,其中列入第10位的就是黔东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黔东南推介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十大旅游胜地之一。2008年亚太旅游联合会等机构联合授予黔东南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村寨的特点
黔东南州地处九万大山和武陵山脉的山区。境内以苗族侗族两大少数民族为主的聚居区,“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成为极具特色的生态文化现象。就民族文化村寨的布局来看,苗族村落多雄踞于高山,侗族村寨多座落于河谷,因而形成了各自的居住风格。黔东南多山地,是“南方干栏式建筑”即“吊脚楼”的发祥地之一[2]131。当地盛产杉木,房屋多为木质穿斗式结构建筑。屋顶上多盖杉木树皮,现已大部分改为盖瓦。苗族村寨多建于避风向的山抱水绕处,民居坐向较为一致。其在建房和居住上有一整套程序和习俗。吊脚楼底层以木枋木板简单装修,进深很浅,通常不住人,用以圈养牲口、堆放杂物和存放劳动工具等。二楼是全家的活动中心。楼面半虚半实,靠外悬空,上铺楼板,两边为房间,安床睡觉;靠里为实地,挖设火塘,垒砌炉灶,供生活起居。上楼梯,过走廊,通往中间为堂屋,堂屋外为美人靠,既是家人休息纳凉的场所,又是接纳宾客的地方。宽敞的屋檐下,挂有鸟笼、鱼网、辣椒、包谷等农家常见之物。廊上放有纺纱车、织布机之类工具。美人靠周围的一切,向世人展现苗族仍然十分和谐地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侗族则以鼓楼、风雨桥和木楼为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侗族的木房子,全是杉木构成。侗族村寨多构建在依山傍水的斜坡上,许多的屋基都用青石砌成保坎。有的保坎高达10多米,全部用人工开凿的青石砌成,不用水泥和石灰,但它却坚固如铁壁。侗族的吊脚木楼与苗族的吊脚楼内部结构大体一致,功能相当。侗族吊脚木楼一般从一楼上楼梯通往堂屋为走廊,堂屋设有大门,四周和走廊的板壁上有的雕刻有龙凤、人物、花卉、飞禽走兽、鱼类、谷物等各种精美迷人的图案。侗寨在村寨中央建有鼓楼,鼓楼建筑结构为密檐式宝塔形,楼体立面为奇数,有三至二十多层不等。整个建筑由木榫穿合,为全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却结实牢固[3]142。鼓楼是击鼓预警、集中议事的地方,也是长者们谈古论今,传承文化的场所。侗族村寨的风雨桥,又叫花桥,可避风雨。又因廊壁上绘有动物花鸟及人物故事彩画,故名花桥。它的独特工艺和美观造型享誉海内外。鼓楼、花桥、木楼是侗族独特工艺和精湛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侗族民间艺人们的高超技艺,被称为“民族建筑艺术之瑰宝”[3]144。
当前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意识不强
在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上,一些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差。职能部门的一些人认识不足,造成工作不到位,保护措施不力。一些投机商深入民族文化村寨,大量收集雕刻品,民间工艺品等物品,使宝贵的文物被倒卖和流失。许多民间工艺因传承人的老去而失传。不少地方搞开发,建设性破坏日趋严重。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不断消失[4]。特别是中青年人离开故土,离开了民族文化圈,在外营生,失去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新建的钢筋水泥楼房追求洋房的风格,不再体现当地建筑文化的美。[5]
(二)不良习惯有待改变
民族村寨沿袭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习惯,如近亲结婚、使神弄鬼、不讲卫生、不重视科技等等,影响走向文明与进步。特别是以柴草、木炭为燃料,用火焰外冒的“老虎灶”烘烤食品,取暖常用焙笼、火桶、火盆、火铺等等,极易引发火灾;有的村民习惯将柴草堆放于房前屋后,甚至堆放在室内,造成住宅内外可燃物增多;有的用柴草直接煮饭,直接上冒的火焰极易点燃靠近火焰木质结构的物质而引发火灾;有的野外烧制木炭,还没有完全熄灭而挑回家,存放于木板上,引发火灾;有的村民吸烟引发火灾;有的小孩玩火,危险性较大。种种不良行为和习俗使民族文化村寨面临火灾的威胁,必须对村民加强宣传教育,杜绝火灾隐患。
(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村寨多且连片修建,布局紧凑,居住密集。全州50户以上连片居住的大村寨就有3900多个。房屋大多数没有消防基础设施,消防用水缺乏,遇到干旱时常连饮用水都难以保证。虽然农村已实施了电网改造,但村民经济条件有限,舍不得更换电线,线路严重老化,有的电线甚至于裸露在外。有的人家经济条件不断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