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及
《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及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培养的硕士生应该是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科学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等院校师资。为此要求做到: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事业心,责任感;遵纪守法,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事业的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协作精神,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4、身心健康。 基本学制:2.5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结合的方式。指导小组成员要协助导师完成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
1、根据教学计划研究生应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并取得学分。培养中要注重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创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研究生采用自学方式获得学分。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和专题式等教学方式。
2、组织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有计划安排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和发表学术论文,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
3、在完成理论学习基础上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按期完成在学术上有水平、在社会和经济上有价值、具有新见解的研究论文。 应修学分:2.5年制总学分不少于73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2 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 8学分 ,学位论文 33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1 食物(含生物质)资源开发与利用
(1)利用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对食物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2)将食品产品研发废弃物转化成新能源及可降解的新材料。(3)研究食物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意义。 谢明勇(博导)
阮榕生(博导)
曹郁生(博导)
邓泽元(博导)
高荫榆(博导)
刘成梅(博导)
熊华(博导)
曾哲灵 熊涛
邓丹雯 2 食品加工与保藏 (1)利用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对食物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和产品开发。(2)研究食品资源和产品保藏新技术。 高荫榆(博导)
郑为完(博导)
刘成梅(博导)
熊华(博导)
张彬 邓丹雯
涂宗财 黄赣辉
张智武 冯荣华
梁瑞红 3
食品化学与分析技术
(1)研究食品材料中主要成分(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与矿物质等)的结构和性质及其在加工和保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化变化。(2)研究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3)采用现代新技术,研究食品中功能因子(含天然产物和药物等) 与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为保健食品(药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4)研究食品成分分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谢明勇(博导)
郑为完(博导)
黄绍华
冯启利
张国文
石燕 4 食品生物技术
食品生物技术是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食品的加工、改造、安全检测等方面的新兴学科。目前本方向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应用生物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发酵食品。通过对相关基因和代谢的研究,一方面提高活性产物的水平,一方面发现与有害产物相关的基因,并对其进行修饰或敲除,从而提高发酵食品的产量和质量。(2)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天然活性物质及其代谢营养机制。(3) 应用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研究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生理活性以及相互作用,为传统食品的现代化、工业化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4)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检测中的应用。 许杨(博导)
曹郁生(博导)
陈红兵(博导)
熊涛
魏华
赖卫华
段学辉
陈海晏 5 食品质量与安全
(1)采用现代分析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化学性的污染和危害,包括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或残留、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有害物对人和动物毒害机理。(2)生物性及其产生毒素的污染和危害。(3)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新技术及其快速检测新技术。 谢明勇(博导)
许杨(博导)
阮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