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物被膜解读.pptVIP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菌生物被膜与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 王宏 细菌生物被膜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临床上生物被膜可形成于各种植入医疗器械表面或体内粘膜上,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避性,是造成临床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物被膜使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比浮游菌增加10-1000倍,其引发的感染只有移走植入物才能控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治疗费用! 1990年,蒙大拿州立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膜工程中心。 与人类感染有关的生物膜形成菌 相关疾病 龋齿 牙周炎 中耳炎 骨骼肌感染 骨髓炎 心内膜炎 隐形眼镜所致感染 缝合部位感染 人工心瓣膜 生物膜形成菌 产酸性G+球菌 口腔G-厌氧菌 嗜血流感杆菌 G+球菌 多种细菌和真菌(混合) 草绿色链球菌 绿脓杆菌和G+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被膜的基本性质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 细菌生物被膜及其抗药性机制研究 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展望 细菌生物被膜的基本性质 1、生物被膜的含义—1978年由J. William Costerton首次提出 * 生物被膜(biofilm):指细菌自身产生的外部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质、脂蛋白等包裹着的菌细胞的结构。 ? 生物被膜是细菌的一种具有保护性的生长模式,是细胞间相互协调作用的复杂的多细胞群体,具有结构和代谢复杂性。 ? 形成生物被膜的黏附细菌群也可以释放出生长迅速的浮游细菌,是潜在的“菌巢”。 2、生物被膜的结构特点及化学成分 * 结构特点—Marc habas的成熟生物被膜模型 ? 由外到内依次为: ①生物被膜层(bulk of biofilm) ②连接层(linking film) ③条件层(conditioning film) ④基质层(substratum) ? 细菌被大量的胞外多糖包绕形成微菌落,各微菌落之间充满水通道,是细菌获取营养和排除代谢废物的通道。 * 化学组成 ? 水分(97%)——是生物膜的生命线! ? 胞外多糖(EPS) ? 吸附的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细菌裂解物 ? 蛋白质、DNA、RNA 同一菌株的生物被膜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过去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制以浮游的细菌为主要研究对象。 随着对细菌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发现细菌生物被膜对抗生素和集体免疫防御机制的抗性很强,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临床问题,尤其是慢性和难治的感染性疾病。 3、细菌的群体行为 1988年,Shapiro提出细菌是可以相互协调,并具有群体行为的多细胞群体生物。 1991年,加拿大国立水环境研究所的John R.Lawrence等人首次发现了细菌生物被膜的三维结构。 ? 生物膜的结构存在着广泛的异质性,其深处和浅处的细菌体积大小和代谢活性均有显著差异。 ? 生物膜使细菌形成了一个具有结构性、协调性和功能习性的高度组织群体! 4、生物被膜的观察研究方法 ? 细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蛋白复合物。Costerton等人在70年代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了细菌的生物被膜的存在。 ? 生物被膜形态学鉴定以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为主要方法。近年来,临床微生物学研究工作者开始探索采用染料对细菌胞外多糖进行染色,进而观察。例如“银染法”鉴定生物被膜,其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以观察到。 ?利用报告基因和荧光探针可以了解生物被膜的基因表达。 ?利用基因芯片和双向电泳技术比较生物膜细菌和浮游菌基因表和蛋白组成的区别。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QS, quorum sensing) * 细菌通过本身释放的激素样有机物——自诱导物(AI)来交流,从而改变胞内遗传物质的表达,调节细菌的生长代谢,并导致细菌毒力、耐药性的变化,此即被称为“群体感应信号系统”(QS系统) * QS现象是于1977年在一种海洋发光细菌中首次发现的,此系统包括AI的产生、释放和检测,通过检测周围细菌的密度,细菌可以通过调整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群体稳定性调节。 细菌生物被膜的抗性机制 2、BF的抗免疫清除机制 ①细菌生物被膜的屏蔽作 细菌生物被膜中,大量粘性基质形成了一个物理屏障,是 吞噬细胞和杀伤细胞及其所分泌的酶不能对细菌产生攻击 ②免疫复合物效应 粘性基质和细菌释放出的抗原物质刺激大量特异性抗体产 生,引起宿主严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