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水襄阳民俗服饰艺术(共2602字)
汉水襄阳民俗服饰艺术(共2602字)
摘要: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礼仪文化。襄阳,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处于南北文化、东西文明交汇的汉水中段,具有中国农耕文化的共同基质,民风淳朴。因此,我们对襄阳民俗服饰艺术从民俗服饰礼仪;服饰禁忌的象征意义和服饰是民俗精神的载体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民俗服饰;服饰礼仪;民俗精神
襄阳,一个有着6000年文明史(雕龙碑遗址文化)和3000年左右的建城史,古楚国的发源地,汉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既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南方文化风俗的深刻影响。而古老的习俗由人们一代一代的传承,这种习俗已根深蒂固地融汇在人们的血液里。因此,我们对汉水襄阳服饰民俗艺术进行一次次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走访,探究。
一、民俗服饰的礼仪
人一生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在人生礼仪中,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体现着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对新生命的重视,体现在生子后隆重的庆贺习俗中。自古就有象征物悬挂于家门口寓意生子女的习俗,《礼记?内则》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弧”指弓之类,悬弓于门左是生男子的标志,也是对他成长刚毅勇武的寄托。“帨”是指佩带在身上的帕子,类似今天手绢,标志着女子的柔弱。至今襄阳农村保留着生孩子(娃子)门口挂红布的习俗。传宗接代、子孙繁衍是家族中的大事,诞生礼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襄阳人举行“抓周礼”是一种对未来生命的美好期待并为婴儿准备新衣、狗头帽、虎头帽、虎头鞋和虎纹肚兜、围兜并准备刻有“长命百岁”、“富贵吉祥”等字样的百岁圈和百年锁,戴在孩子(娃子)胸前;而穷人家孩子过周岁时妈妈亲手用布仿面饼的形状,中间挖个洞做口围,俗称“围脖子”,戴在孩子的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小孩长大成人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改变发式和服装,佩戴特殊装饰品,正是成年仪礼的重要标志。明清以后,冠笄之礼渐不普遍。婚嫁礼仪甚繁,传统婚礼的“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襄阳也逐渐演化为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那天,新郎衣冠整齐,披红挂彩;新娘戴凤冠霞帔,顶头盖,红袄罗裙,大红绣鞋,一抹浓艳满身喜庆如心中漫溢的幸福。霞帔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允许穿戴凤冠霞帔。婚姻仪礼中的鞋聘礼、“合髻”礼、男女同鞋(同“偕”),“鞋”的象征意义“和谐”、“提携”,寓意家庭和谐美满、升官发财。新郎进了新娘所在房间后,要先把藏着的鞋找到并帮她穿鞋,新娘的红盖头、服饰纹样“百子图”等,既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表达了驱邪求吉的民俗心理。儒家思想的重礼仪,孝行在民俗服饰丧葬仪礼中有突出表现。襄阳人“披麻戴孝”源于古代的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丧服制度。用白色或未漂白的粗麻布制成头饰不缉边,腰上系上一长宽的布,脚穿布鞋。现在少见,基本上胳膊上戴黑色的袖,而死者则要沐浴、更新衣、化妆。
二、服饰禁忌的象征意义
服饰禁忌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敬重。据清熊伯龙的《无何集》:“毋反悬冠,为似死人服。”否则意味着诅咒亲人死亡。旧时,有人死后反戴帽子的习俗。旧时死者在穿戴前是由儿子反面穿上,再脱下正面穿在死者身上。忌将妇女、小孩衣服夜间晾置室外;忌小孩衣屋搭在高处;忌竹竿尾晾挂衣服,因这与丧事所举旗幡相似......在服饰不仅在颜色、款式、穿戴上有许多禁忌,就连衣服的置放也有禁忌。存放衣服时忌男衣入在女衣下,恐坏了男人福气。忌衣服穿在身上缝补或钉扣子,结婚时忌新娘鞋子放在男鞋之上,恐日后妇压;忌衣服晾干后取下直接穿在身上,人就会变成“竹竿鬼”,而收下衣物折叠放一会儿,就没什么事了......旧时新娘举行婚礼时所穿的新衣,忌用两块布缝接,忌有口袋,避免将娘家的财气及福分带走和有再婚的想法。做寿衣时,衣服的袖子要长,须将手完全遮住。
三、服饰是民俗精神的载体
民俗服饰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娱乐、渲泄、教化、约束着人的行为举止。无论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民俗事象与此前相差无几,体现出对古老民俗的依赖与延续。穿天石,汉江襄阳独有孔洞的一种小石头,是早期的石头配饰的形式,襄阳人古时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襄阳古代特有的节日习俗——“穿天节”。源于古襄阳万山才子郑交甫遇汉水女神,赠佩珠定情的美好传说。在万山下的汉水之滨,美丽柔情的仙女相赠郑交甫如鸡卵大小的佩珠。郑交甫激动得闭上了眼睛,可睁开眼,美丽的姑娘就不见了。他竟爱上了这位美丽善良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