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14~724国外见习心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台大牙.docVIP

2008年714~724国外见习心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台大牙.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年714~724国外见习心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台大牙

2008年7/14~7/24國外見習心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吳弦蓓 前言 出發前,根據學長姊去年的經驗以及Dr. Salentijn寄給我們的文件,在台灣必須先取得有關肺結核、MMR、varicella、B型肝炎等健康證明和檢查以利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設醫院取得能夠通行的ID card,並且這樣的健康檢查也是為了保護我們在哥大醫院見習時避免受到傷害。但是當我們7/9先向Dr. Salentijn報到,並繳交健康檢查資訊時,雖然學生健康中心沒有拒絕或是否認我們的健康資料,但是我們卻沒辦法受到保險保障,也就是說我們沒辦法取得學生ID card,只能有visitor的身分,這對之後我們要進出醫院各處有了些許的不方便。 雖然沒有ID card讓出入醫院有些不方便,但是Dr. Salentijn的親切和熱心,提供並解說Columbia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Campus以及Columbia Presbyterian Hospital內部的地圖,甚至還親自帶我們去之後會去的教室、討論室以及各部門的clinic,讓我覺得在緊張的情緒當中有了安心的感覺。 在7/9的報到日,我們拿到之後兩週的課程表,課程表中除了安排我們到口腔外科、矯正科、牙周病科、補綴科的臨床見習之外,還有安排我們參加矯正科專科研究所的課程-Cephalometrics、牙周病科的seminar以及接受兩位口腔病理科老師的小型家教。這些安排,讓我們不止見識到哥大臨床醫療,也接觸到哥大研究所的培訓課程。 Dr. Salentijn安排我們在7/15與Dean Lamster見面,他是一位看起來較為嚴肅,但是言語之間仍流露出關心語氣的主任。他和我們聊了一陣子,大致談論美國和台灣牙醫制度的異同,祝福我們兩週的見習順利! 各科心得 【口腔外科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我從沒想到自己第一次進到牙醫的臨床領域,竟然是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附屬醫院的口腔外科。原本口腔外科的Dr. Eisig以為我們是年級很高的牙醫系學生,懂得多也可以幫忙,結果我們只等同於他們dental school的一年級學生,再加上沒有學生的ID card,所以就只能跟在醫師旁邊看他問診治療的處理過程。 在課程排定的第一天,我看到兩個拔牙的例子和一個藉由incision引流的例子。在第一個拔牙的病例當中,我看到在口腔外科門診,每個chair都備有血壓計,每個要做治療的病患,都必須先測量血壓,要先詢問是否對藥物過敏等。而且很特殊的是,口腔外科門診裡沒有給醫師坐的椅子,所以拔牙、做任何處置都是站著,連幫忙suction都必須站著,除非是醫師問診才有可能坐下,不知道這是不是因為在手術室中,只能用站著的關係,所以平日就要訓練醫師站著的體能呢?在幫病患進行麻醉之前,醫師會先在麻醉針要插入的黏膜施加體表的麻醉,讓之後真正麻醉的針頭插入時比較不疼痛,這也是在台灣較少見的。不過,拔完牙後,交代病人的注意事項是一樣的。 第二個病患雖然也是要拔牙,但是她似乎合併蜂窩性組織炎,所以在拔牙的過程中,所施加的壓力會傳到病灶區,造成疼痛,用麻醉也無法改善,最後也只能先開些藥給這位病患,讓她先回去。這個病患是由一個韓國牙醫學生負責的,從這個例子我看到另一位較資深的醫師,透過臨床上發生的事情,借機會教導學生外科手術工具都不可以低於所謂的無菌區,做好感染控制;而且都以客觀的角度和病患溝通;這些都是我們臨床上要好好學習的,不僅是技術還是與人溝通的能力。 第三個病例,是臨時被叫去幫忙suction,這位病患的母語是法語,所以醫師從頭到尾都和病人說法語,讓病人感到安心和親切感,由此可以發現語言真的是溝通的重要工具。在台灣,最常見的應該是碰到只會說台語的老人家,在不然就是逐漸增加人數的外勞、外籍新娘,所以應該要多加強語言能力,不僅要聽的懂病患的需求,更要懂得如何問診,讓病患在治療的過程中感受到無國界差別的待遇。由於這位病患似乎有心臟方面的疾病,所以在治療的過程當中,都有基本心跳、心電圖等偵測,一旦有任何警訊,醫師都可以立即採取行動。 雖然沒有學生的ID card,照理來說應該不行進入口腔外科的手術室,但是Dr. Eisig 還是讓我們有一次的機會到手術室跟他的刀。在手術室中,非常注重感染控制,不能太靠近主刀者,也不行太靠近病人傷口。這次的操刀是將病患的上顎稍微往前移動,以解決原本病患咬合不正的問題。 在口腔外科的見習,除了見識到Dr. Eisig和其他醫師的醫術外,還感受到他們的幽默,更覺得他們的感染控制做的很好,隔離衣是拋棄式的,手套只要不小心掉出盒子外或是掉到地板,就馬上丟棄。 【矯正科】 矯正科除了有到門診見習之外,還有去上ephalometrics。Cephalometr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