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man,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ume9,No.1.pdf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Elman,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ume9,No.1

Elman,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9, No. 1. 《剑桥清代前中期史 》 第七章 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 由于从早期开始,帝国的权力就已经在君主和他的臣僚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因此清王朝利 益的分配从来没有单方面地有利于统治者或他的臣僚。只服务于君主及皇室一时的意愿而不 遭到官僚机构和服务于其中的汉族文官反对的“满族政府”从来没有真正成为现实。由于君 主利益和文士价值观之间这种不对称的重叠,王朝主要根据统治者和政府文官之间的合作进 行运转。这种动态的合作使得中国的政治文化,特别在非汉族君主的统治之下,既有活力, 又有适应能力。尽管双方都互存疑虑,但清朝统治者将汉族精英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变成了 清王朝统治的神圣信条,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自己的精英也信奉这些律条。 被帝国认同的信条并不代表王朝的霸权是一个大一统的、坚固的体系,辨析清朝教育体制的 结果,是与其预期的政治功能相左的。例如,重要的思想潮流与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并无关 系。在以下第一、第二、第四部分,将从科举对经典文本的确认的角度,针对 1650—1800 年间士人角色的变化,从制度和社会层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描述了科举制度与精英文化活 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科举考试制度所受到的大量批评和抵制并没有作详细描述,但以下讨 论的“汉学”的兴起和对“自然学说研究”新兴趣的讨论,将展示清政府内外士人的精神生 活在清廷体制内外的重要性。((注释:(〗参见艾尔曼《中华帝国晚期的科举文化史》(伯克 利,2000 年),第 4—10 章。((注释:)〗不论怎样,1800 年以前,在科举考试的过程及其 机构演进的背景下,能够更好地了解士人的社会文化角色。尽管有许多非官方和官方的不同 意见,清朝官员从明朝继承下来的社会习惯、政治利益和道德价值通过学校和科举体系以官 方模式继续衍生着,在 1550 年后达到成熟,并一直持续到 1905 年。 士人教育、精英社会和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 在宋代以前的汉族王朝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主要取决于其所属家族的地位;与这 些王朝相比,清政府则是一个任人唯贤的社会:除了军队中的诸旗和王室家庭之外,人们的 社会威望和政治任命主要取决于科举考试取得的公共资格。17 世纪中期清朝入关后,汉族 士人作为一个享有政治地位和社会特权的非世袭精英阶层,通过科举巩固了地位,士人的社 会身份和知识分子身份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巧妙地运用经学的世俗价值观使通过公平政府 渠道选拔官员的制度合法化,清政府维持了一个在政府、社会中占据政治和教育核心地位的 考试系统,直到 1905 年科举考试被废止。建立在非技术的传统道德和政治理论基础上的传 统教育,非常适合选拔服务于清帝国政府机构的前现代社会精英,正如人文主义和拉丁经典 教育服务于早期现代欧洲的精英一样。而且,清朝的考试还包括论述政府财政政策、军事组 织或政治制度等与治国才能相关的策问。((注释:(〗安东尼·格拉夫顿和莉萨·贾丁:《从 人文主义到人文学科:15、16 世纪欧洲的教育和大学文科》(剑桥,马萨诸塞州,1986)。((注 释:)〗 社会层面 教育的成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掌握经学的训练。对于家庭、家族和宗族来说,王朝 政治选拔的机制转变为地方战略家的教育目标。由于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官方学校体系只向 具有古文修养的人敞开,因此一个家庭为了取得或保持精英地位,让儿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最 初准备阶段就成为家庭自己的任务。那些能负担得起因年轻人参加考试而导致经济和劳动力 损失的家庭就是这样做的。对于那些科举考试的成功者,当他们被迫在对父母亲友的社会责 任和自己个人抱负之间做出选择时,对名利的追求通常战胜了理想主义。对于那些科举考试 的失败者,则可以选择教师、讼师、市井作家和医生作为职业,以利用他们已掌握的文化知 识。((注释:(〗参见夫马进:《讼师秘本の世纪》,见小野和子编《明末清初の社会と文化》 (东京,1996 年),第 189—238 页。((注释:)〗 士、农、工、商之间的社会差别影响着经学教育的普及程度。由于优越的社会地位很容易转 化为学术优势,因此士人身份的一个明确特征就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从明代早期开始, 法律即允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使商人家庭也看到了参加科举考试是获得更多财富及社会 成功的途径。清代的商人,例如扬州的盐商就成为学术和出版的文化赞助者,与士人阶层几 乎难以区别。由于商人的资助,传统学术繁荣起来,图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被大量印刷和收 藏。其结果就是使士人和商人的社会策略与利益合为一体。((注释:(〗何炳棣:《扬州的盐 商:中国 18 世纪商业资本研究》,《哈佛亚洲研究杂志》(HJAS),17(1954 年),第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