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四 章
贝氏体转变
1. 热处理的定义:热处理是将材料通过特定的加热和冷却方法获得所需的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时间
温度
临界温度
热
加
保温
冷
却
奥氏体化
珠光体转变
贝氏体转变
马氏体化
在珠光体转变与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之间,过冷奥氏体将按另一种转变机制转变。由于这一转变在中间温度范围内发生,故被称为中温转变。
在此温度范围内,铁原子已难以扩散,而碳原子还能进行扩散,这就决定了这一转变既不同于铁原子也能扩散的珠光体转变以及碳原子也基本上不能扩散的马氏体转变。
为纪念美国著名冶金学家Bain,此转变被命名为贝氏体转变,转变所得产物则被称为贝氏体。
英文名称Bainite,用B表示
(一)上贝氏体
1、形成温度范围
在B转变区的较高温度范围内形成,对于中、高碳钢约在350~550℃范围内形成,所以上贝氏体也称高温贝氏体。
2、组织形态
上贝氏体是一种两相组织,是由板条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成束的大致平行的铁素体板条自A晶粒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A晶粒内部长大,渗碳体(有时还有残余A)分布于α相板条之间,整体看呈羽毛状。
一、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3、影响组织形态的因素
C%:随钢中碳含量的增加,上贝氏体中的α相板条更多、更薄,渗碳体的形态由粒状、链球状而成为短杆状,渗碳体数量增多,不但分布于α相之间,而且可能分布于各α相内部。
形成温度:随形成温度的降低, α相变薄,渗碳体更小,且更密集。
(二)下贝氏体
1、形成温度范围
一般在350 ℃ ~Ms之间的低温区。
2、组织形态
也是一种两相组织,由铁素体与碳化物组成。铁素体的立体形态呈片状(或透镜片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与片状M相似。
形核部位大多在A晶界上,也有相当数量位于A晶内,碳化物为渗碳体或ε-碳化物,碳化物呈细片状或颗粒状,排列成行,约以55°~60°角度与下贝氏体的长轴相交,并且仅分布在F片内部。
钢的化学成份、A晶粒度和均匀化程度对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影响较小。
3、晶体学特征及亚结构
下贝氏体中α相与A之间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惯习面不确定,{110}γ、{254}γ及{569}γ。
亚结构为位错无孪晶, α相中碳的含量是过饱和的,随转变温度降低,过饱和程度增大。
(三)、无碳化物贝氏体
1、形成温度范围
在B转变的最高温度范围内形成。
2、组织形态
是一种单相组织,由大致平行的F板条组成,F板条自A晶界形成,成束地向一侧晶粒内长大,在F板条之间为富碳的A。F板条较宽、间距较大,随转变温度下降,F板条变窄、间距缩小。
富碳的A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转变为P、B、M或保持不变。所以说无碳化物贝氏体不能单独存在。
3、晶体学特征及亚结构
惯习面为{111},位向关系为K—S关系;F内有一定数量的位错。
(四)粒状贝氏体
是1957年由Habraken首先确定的。主要是在低碳和中碳合金钢中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冷却后获得的,如正火、热轧后的空冷、焊缝的热影响区中等。后来的研究,发现等温也可以形成,形成温度稍高于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
其组织是由F和富碳的A组成。F呈块状(由F针片组成),而富碳的A呈条状在F基体上呈不连续分布。F的C%很低,接近平衡状态,而A的C%确很高。
富碳的A由于冷却条件和其稳定性的不同,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发生以下三种不同的转变情况:
1、部分或全部分解为F和碳化物;
2、可能部分转变为M,C%很高,属于孪晶片状M,M和残余A统称为“M—Aˊ”组成物或“M—Aˊ”组织;
3、可能全部保留下来。
(五)反常贝氏体
在过共析钢中可以见到,形成温度在350 ℃稍上,F夹在两片Cem中间的组织形态。
(六)柱状贝氏体
一般在高碳碳素钢或高碳中合金钢中当温度处于下贝氏体形成温度范围时出现,F呈放射状,碳化物分布在F内部,形成时不产生表面浮凸。
(七)BⅠ、BⅡ、BⅢ
日本的大森在研究低碳低合金高强时发现,在某些钢中的贝氏体可以明显地分为三类,分别把这三类B称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贝氏体,并用BⅠ、BⅡ、BⅢ分别表示。
BⅠ约在600~500℃之间形成,无碳化物析出;
BⅡ约在500~450℃之间形成,碳化物在F之间析出;
BⅢ约在450℃~Ms之间形成,碳化物分布在F内部。
动画
动画
动画
二、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一)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
1、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特点
(1)贝氏体转变速度比马氏体转变速度慢很多
原 因:一般认为B长大速度受碳原子从F中脱溶速度控制。
(2)贝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
一般B转变量随温度降低最大转变量增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6煤的渗透性及地质控制讲稿.ppt
- 第四章_纺织品的染色鲁泰纺织工程试卷.ppt
- 6胖乎乎的小手2讲稿.ppt
- 6胖乎乎的小手-qzh讲稿.ppt
- 6胖乎乎的小手讲稿.ppt
- 江西庐山区一中必修一物理人教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共38张)试卷.ppt
- 2016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讲稿.ppt
- 2016变换、选用、仿用句式讲稿.ppt
- 2016初级救生员理论复习题(新版)讲稿.ppt
- 2016初三化学复习-计算题1讲稿.ppt
- 八年级下册Unit4重点知识先知-2024年八年级英语寒假提升学与练(人教版) 解析版.pdf
- 2023-2025北京初三一模物理汇编:质量和密度章节综合(京改版).pdf
- 2025年医护人员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三).pdf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期末测试卷.pdf
- 中古时期的世界-高中历史全册核心知识必背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pdf
- 2025年P气瓶充装证考试题库及答案.pdf
- 反应热的计算 课后练习-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pdf
- 注册资本制度调整的模式和方法.docx
- 国企三会一层决策程序与权责边界.docx
- 磷矿湿法加工过程中氟回收技术研究及其利用进展.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