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診斷標準.doc-泰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doc

瘧疾診斷標準.doc-泰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瘧疾診斷標準.doc-泰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doc

ICS 11.020 C59 备案号:17597—2006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 259-2006 疟疾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alaria 2006-04-07 发布 2006-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 布 前   言 本标准是在GB15989-1995《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 GB15989-1995作废。 本标准的附录B、C、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地方病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林华、高琪、余新炳、张龙兴、尚乐园、顾政诚、官亚宜 WS 259-2006 疟疾诊断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疟疾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疾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疟疾 malaria 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 2.2 重症疟疾 severe malaria 疟疾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其中,脑型疟多见。 2.3 带虫者 carrier 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3.2 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 3.2.1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3.2.2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3.3 假定性治疗(参见附录B)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d内症状得到控制。 3.4 实验室检查 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见附录C)。 3.4.2 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见附录D)。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WS 259-2006 5 诊断标准 5.1 带虫者 无临床症状,同时符合3.4.1。 5.2 疑似病例 应同时符合3.1和3.2.2。 5.3 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5.3.1 应同时符合3.1和3.2.1; 5.3.2 应同时符合3.1、3.2.2和3.3。 5.4 确诊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5.4.1 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1; 5.4.2 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2; 5.4.3 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1; 5.4.4 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2。 6 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需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它疾病,如日本血吸虫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结核、回归热、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黑热病、巴贝西虫病等相鉴别。 WS 259-2006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A.1 流行病学 A.1.1 传染源 疟疾现症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当其外周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成为传染源。 A.1.2 传播途径 经媒介按蚊叮咬传播或/和血液传播。 A.1.3 易感人群 不同种族、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除具有某些遗传特征的人群外,对4种疟原虫普遍易感。 A.1.4 地区分布 全球疟疾主要分布在非洲、加勒比海地区、中美、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印度次大陆、南太平洋地区和东欧等。我国除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北部以外,都是疟疾流行区。当前云南、海南两省流行较严重,湖北、安徽、河南、江苏等省的疫情不稳定,发病较多。 A.1.5 季节分布 通常全年都有发病,我国的发病高峰多在7月~9月。 A.1.6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通常以青壮年发病为多。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A.2 临床表现 A.2.1 潜伏期 间日疟有长短潜伏期,短者为12d~30d,长者可达1年左右;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仿;恶性疟为11d~16d,三日疟为18d~40d。 A.2.2前驱期 初发患者发作前3d~4d常有疲乏、头痛、不适、畏寒和低热等。 A.2.3 发作期 典型的疟疾发作先后出现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的周期性症状。但初发患者临床发作常不典型。多次发作后可见贫血、脾大。 WS 259-2006 恶性疟多起病急,无寒战,出汗期不明显,且热型不规则,持续高热,发热期往往长达20h~36h以上,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较短。 A.2.4 发作周期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为隔天一次,但间日疟初发病例的前2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