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定干艳艳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尔泰,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论文集《论美》、《再论美》。 1957年因发表《论美》被打成右派,父亲和姐姐也遭此厄运。不久,被劳改的父亲在出砖窑时跌倒,再也没爬起来。高尔泰在戈壁滩的劳改营夹边沟目睹了无数的死亡,自己也差点饿死,幸而在兰州结识的干部将其调走作画才保住性命。文革期间又被打倒,平反后在兰州教书,经推荐进中国社科院。1984年因自由化倾向明显被停课,不让带学生,高要求校方道歉,校方未答应,遂前往成都。后被南京大学聘用。 1992年出国,现居美国拉斯维加斯。 早饭和晚饭一样,都是白菜萝卜之类煮熟了,搀合进包谷面或其他杂粮面搅拌而成,我们叫它糊糊,很稀。要是稠些,就成了猪饲料了。 粮食数量太少,质量太差,即使是像猪饲料的早晚饭也是很稀的,可见物质匮乏。 我把它倾侧过来,转着用小铝勺刮,随刮随吃。刮下来的汤汁里带着木纤维、木腥气和铝腥气、到底上还有砂土煤屑、一并都吃了。吃了仍然很饿,就像没吃一样。只有期盼着十几个小时以后晚上的那一顿了。 动作、细节描写,我们饿得把木纤维、砂土煤屑都当食物吃了。食物匮乏,人们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对食物有强烈而迫切的渴望。 到时候,午休的哨音远远地叫那么几声,听起来像一只失群的野鸟在风天中哭泣。人们放下工具,缓缓爬出沟渠,,随地躺下。直到开工,都不再说话,也不再动弹。 比喻,写出了人们没食吃连水也没得喝的凄凉和惨淡心境。“缓缓”、“爬”、“随地躺下”、“不再说话”、“不再动弹”告诉我们生活的艰难差不多将人们压倒在地。 但是在工地上,我刚一拿出来, 就听到了远远近近尖利如锥子、烧灼如炭火、固执如钉的目光齐刷刷扫过来的声音。 运用比喻、夸张、通感的手法表现人们在饥饿状态下对粮食的迫切需要。饥饿使人们举止异常,甚至丧失了羞耻感。 晚秋枣熟,大小如杏仁,颜色金黄。皮厚核大,中有淀粉,微酸微甜,多食涩口。从前在兰州,曾见村姑用红柳筐子提着沿街叫卖。一碗三四十颗,价一角。 沙枣果肉不多,味道也不佳,价格还很便宜,但即便是这样廉价,也不味美的食物都很难得,可见当时人们生活非常困苦。 我边采边吃边往身上塞,动作很快。从破洞塞进棉衣的夹层,可以装许多,装了就往回跑。边跑边吃。 我走得很快,边走边吃 。 端着盆回来时,他们正趴在我的铺位上乱拨拉,动作剧烈。煤油灯小小的火焰,被扇得一灭一灭。原来我的铺上,撒着许多沙枣,他们在抢。 动作、细节描写,夸张手法,人们抢得疯狂。 第二天醒来,帽子空了 。 简洁而耐人寻味的结尾。在管教干部的威慑下,在小队长的搜查下,人们交出了藏在身上的沙枣,但在生存的本能要求下,人们克服了对上级干部的惧怕和对政治的敬畏,“猖狂”地拿走了帽子里的沙枣。在饥饿,在生存需要面前,所谓的“劳动改造思想”究竟有多大意义?饥饿使得人们不再惧怕,不再犹豫。 想到在集体中听任摆布,我早已没了自我,而此刻,居然能自己掌握自己,忽然有一份感动,一种惊奇,一丝幸福的感觉掠过心头。像琴弦上跳出几个音符,一阵叮叮咚咚,复又无迹可求。 心理描写。对自己脱离摆布,重获自我感到欣喜、感动、幸福。可见作者在困境下、逆境下、桎梏中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可是这种幸福又是无迹可寻的,是短暂的。 拥有了自我,也就拥有了世界。这种与世界的同一,不就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梦想着的自由吗? 作者不愿意接受命运的任何安排,他渴盼成为自己的命运的主人。 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 在这三重环境的残酷压迫下,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崩溃,不得不放弃自由,向现实妥协。作者在不温不火的平静叙述中,渗透着对在这残酷的生存环境压迫下人的自我意识丧失、人性被压抑、被异化的痛感。 大家再次细细品评这篇课文的语言,说说《沙枣》这篇课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1、客观、冷静,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在平静的叙述中,隐藏着震撼人心的真实。 2、擅长用细节描写人的生存状态。 何谓通?一沟有多长?要挖多少沟?都不知道。我们只是叫在哪里挖,就在哪里挖。一天挖到晚,一年挖到头。  机械的劳作,只要人们服从,不让有想法和思考。 曾经有人说,这是无效劳动。在每天晚上的“政治学习”会上,曾经有一段日子各队都集中火力,批判这无效劳动论。大家都说,劳动不光是改造自然,首先是要改造人。不能光算经济账,首先要算政治账。有人说,谁要是干了一天思想没得到改造,那才是无效劳动。有人说,不,不是无效劳动,那是抗拒改造。 自己人斗自己人,批判异己,铲除不同意见和思想。 无穷的日子来了又去了,所有的日子都像是一个日子。 新添墩作业站的生活单调、枯燥、闭塞、一成不变,没有自由,没有追求,看不到出路。 但我听到了开饭的哨音,闻到了糊糊的香味。 依然是食物的诱惑,激活了生命的潜能。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