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国宝之鎏金铜牛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夏国宝之鎏金铜牛 1977年 宁夏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挖掘整理西夏陵区原编号101陵墓时踩着腐朽倒塌的木门进入墓穴发现盗墓者已将墓内洗劫一空就在大家心灰意冷时有位同志懊恼的踢了腐朽倒塌的木门板一脚奇迹出现了两只金光灿灿的牛角破门而出国宝就这样被发现了 这是一尊造型精美旷世独有的鎏金铜牛 铜牛造型生动 形象逼真 通体鎏金 长1.20米 宽0.38米 高0.45米 重188公斤是用青铜制模浇铸成型 厚壁空心 外表通体鎏金 牛身呈内屈膝跪卧 牛头引劲微昂双角弯曲 弧度优美 鼻梁高隆 椭圆形牛耳横张 双目圆瞪 极力远眺头颈部宽厚有力脖上皮肤皱褶明显 肩部高耸脊背下斜线条若隐若现前后肢均作前伸尾巴绕在身后与底座相连跪卧姿势与体形底座浑然一体 线条流畅 比例均匀 一副耕作后卧地休息的自然神态整个铜牛造型敦重优美 形象逼真 刻画传神 神态安详 朴实自如 全身散发出柔和的金色光芒沉静中涌动着内在的力量憨厚里洋溢着朴实的美感 是西夏铸造工艺品中的精品 堪称一件完美的铜塑艺术品 足以与盛唐的任何雕塑珍品相媲美甚至远远超过了两宋铜铸 如此精美硕大鬼斧神工的青铜鎏金器物没有高超的冶炼铸造和鎏金技术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这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完整的西夏鎏金工艺品 这些文物的发现研究西夏文明 鎏金铜牛(图1、2),西夏,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区101号陪葬陵。现藏宁夏博物馆。模制浇铸成形,腹内空心,外表通体鎏金,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形象逼真,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工艺精湛,号称“西夏第一牛”,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中空,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线条流畅,形体硕大。铜牛的出土一方面反映了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说明西夏的青铜冶铸技术和表面装饰工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中原王朝大致相当,浇铸采用了传统的外范内模制作技术,并使用金属模具。表面装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金属装饰工艺鎏金技术,鎏金起于先秦,汉代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之后历代均有发展使用。方法是,把金汞混合物(俗称金泥)用“涂金棍”均匀的涂抹在器表,再用适当温度烘烤,使汞挥发,金滞留于器表,经洗刷磨压,发出光亮的鎏金层,在各个朝代,许多贵族墓葬多陪有鎏金之器。这种金属表面的鎏金装饰工艺流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工匠有高超的技艺。这件鎏金铜牛在西夏陵墓中的发现,说明西夏的金属冶铸技术和手工艺制作与中原的发展同步,具有较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西夏墓葬中随葬制作如此精美肥硕的铜牛,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耕化的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党项”之名,始见于《隋书》,其族源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在建立政权之前,主要从事狩猎、畜牧业。俗尚武力,无法令,无徭役,不知稼穑。1038年建立了以兴州(今宁夏银川)为统治中心的大夏国。之后大规模的开发农业生产,尤其在宁夏平原,是“夏国赖以为生”的“河南膏腴之地”。这里气候适宜,灌溉发达,适宜稻麦等农作物生产,成为西夏最重要的产粮地区,“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宋初,党项人在向西发展势力进攻灵州时,就利用“城中兵少不出战”的有利时机,“据其山川险要,凡四旁膏腴之地.....。。垦辟耕耘。”进行屯田。这是西夏农耕化迅速进展的明证。西夏政权建立后,农业获得明显发展并进而达到兴盛,粮食的增多,主要表现在官私粮窖储存了大批粮食。单以存在于宁夏境内的官粮仓而言,贺兰山西北的“摊粮城”,是西夏后方有名的储粮基地。而在卫宁平原,灵州西南的鸣沙川之御仓,窖储粟也有百万石之多,它是西夏黑山威福监军司的军粮供应地。堆积如山的稻麦,储放在星罗棋布的窖仓里,反映了西夏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成为西夏统治的经济基础之一,彻底改变了西夏建国前“少五谷,军兴,粮馈止用大麦、荜豆、青麻子之类。其民春食鼓子蔓、咸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畜沙葱、野韭等,以为岁计。”的落后面貌。在农业生产中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宋人认为“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农业生产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绩,在生产技术上,使用的生产工具与宋朝境内汉族农民所使用的相差无几,有犁、铧、犁弯、犁项、牛扛等,这说明西夏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宋朝相仿。耕作技术采用传统的二牛抬杠,榆林西夏石窟中的“牛耕图”, 描绘出西夏同中原地区一样的“二牛抬杠”犁地场景,牛耕对发展农业经济起到了重大作用。所以有学者指出:“西夏王朝统治西北的200多年中,是汉唐以来宁夏平原农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灌溉事业十分发达,富甲天下。”   20世纪后期,随着西夏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在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甘肃河西、青海东部等地都相继发现了西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