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 长亭送别1学案 新人教版.docVIP

2017年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 长亭送别1学案 新人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 长亭送别1学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 长亭送别1学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 难点 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 教法及教具 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简介《西厢记》 导入课文: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旦:女角。 末:男角。 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 板书设计 课堂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