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史综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 香港几乎是带着“乡愁”的一个词语。发哥、星爷、Beyond、劲歌金曲、庙街、古惑仔、永远的古(龙)金(庸)江湖,还有义顺的冻奶、尚兴的螺片、陆羽茶室的南北杏猪肺汤——至今仍是我的最爱。 说起来,香港也确实是个奇异的存在:一个仅有1065平方公里的狭长半岛,一共700万常住人口,却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亚洲的贸易、航运、服务业中心。香港是个平民作风浓厚的城市,有很强的商人文化传统。从中环大楼里走出的衣冠楚楚的金融才俊们,转个弯,出现在破旧狭小拥挤的茶餐厅里,却也不乏和谐感。这种“平民精神”和商人传统,我一直以为,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贸易金融所需要的基因。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之地,香港被纳入大秦版图,属南海郡。此后辗转历代,始终在我天朝辖区之内。一直到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香港还只是南蛮之地的一个荒岛,零散地住着些渔民和村夫。 (二) 19世界:金融和贸易 战争以清廷溃败告终,从1842年到1898年间,香港全境(港岛、九龙、新界)三个部分被英国租借,开始了百年的英租借地历程。19世纪是大不列颠帝国的黄金岁月。在“日不落帝国”的全球梦想中,香港是远东地区的枢纽——四季不冻,港阔水深的维多利亚港,是发展其远东贸易的最佳选择。在租借港岛的第三年(1845年),英国就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银行(金宝银行);1853年,英国渣打银行取得香港的货币发行权,随即在1859年开设了分行(代行了部分央行的职责权力);1865年,英美德等国在香港合创了汇丰银行。与此同时,贸易洋行也逐渐在香港站稳脚跟,英资的怡和、宝顺,美资的旗昌都盛极一时——金融和贸易,这一对天生的好基友在香港开埠之初,就埋下了种子。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繁荣和流动。开始涌入的多是南蛮之地流落至此的渔夫乡民,“士农工商”的礼教传统观念本就不浓厚,大家都是为果腹而来,进洋行那是最高理想,从事与洋行相关的服务业(餐饮、休闲娱乐之类)也算得体面。所以说,“香港”的市民气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经济根源。 (三) 1891-1970(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 在19世纪后20世纪初,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业的发展,无论规模、实力,还是影响力,都无法望上海之项背。1891年,香港历史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香港会)成立。不过远远落后于同期的上海。这一时期的上海风云际会,已经形成颇具规模、辐射全国的金融市场。在香港会成立的同年,西商上海股份公所也成立了,并很快成为远东最大的金融交易所。到辛亥革命以后,上海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被加强——中央银行定址上海,同时最大的两家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总部从当时的北平迁往上海。 Catalyst:(1937-1960)资源流入+纺织业+转口贸易港 然而1937年上海受到日本侵略而沦陷,大批银行家和商人纷纷南下,香港的民间财富陡增,海派文化也一并南下。 上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溃败,沪上资本开始大规模涌入香港。据不完全统计,从1948年开始到50年代初期,上海(包括长三角地区)移民带去的财富占当时香港社会总财富的1/2以上,商界大佬包玉刚、董建华都是当初这些上海移民的后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急速涌入的人流和财富,改变了香港的社会结构——华资迅速崛起,在经济上渐渐形成与外资能分庭抗礼的力量。 战争的动荡给香港带去了资金、设备、专业人才和大量人口。上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电影《雷洛传》描述的大体就是那个年代香港的“野蛮生长”——糅合着“黄赌毒”的中小商业繁荣,人口膨胀推动着楼市启动,充满赌性和投机欺诈的证券市场,洋资和华资的明争暗斗——整个城市充满了赤裸裸的欲望和张力,既生机勃勃,又芜杂沉沦。 旧上海的支柱工业——纺织业,成为了香港的第一桶金。1953年,美国允许香港制品输入,并成为港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从业人员达到60多万(占当时香港人口的20%以上),纺织品和成衣占香港出口产值的50%以上。中小型的成衣厂和商贸行遍布全香港,这种盛景,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内地改革开放。在作家亦舒的好多部作品中,这种场景一再出现 (《流金岁月》蒋南孙),还是艳光四射的淘金女郎(《叹息桥》李平),都是成长和浮沉于香港“大堆乱糟糟的布板、面料、样品”. 整个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经济增速为12.7%。 (四) 上世纪60年代末期,香港已经从转口贸易港成功转型为出口加工制造+贸易航运中心。但是,金融(服务)业还不是主业,证券市场也处于蛮荒纪元——整个市场上交易的股票只有数十只(主要是英资的汇丰、置地、九仓、太古船坞等),经纪几十人,流动性极度匮乏。 1960-1996房地产与金融业 1961年,香港股市交易额曾一度突破10亿元大关(合14.14亿港元)。当时的这一历史新高主要是因为怡和洋行(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英资洋行)上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