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国战略和外交政策.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3章国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教学重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难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垄断的经济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他们之间为争夺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战争;而帝国主义战争又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时机,使得处于帝国主义薄弱环节上的国家有可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列宁曾据此提出战争和革命是当时世界的特征和主题,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历史证实了列宁的论断。正是在此间,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同时战争也引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较大的范围发生,并导致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后问世。 但是,二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虽然发生了100多次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包括帝国主义国家挑起和发动的侵略战争在内,可以说战争连绵不断。但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发生,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并没有发生无产阶级的革命。长期的相对和平不仅是战后世界发展的实际状况,而且构成了本世界末世界发展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要求一切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要求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要求有关国家裁减军备、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等呼声不断高涨。同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世界各国都在普遍地将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经济因素已在整个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任何国家要想发展,都必须通过发展对外关系,把本国经济的发展同世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几经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是两大阵营的对立,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对立。60年代后国际形势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改变了两大阵营。形成了三个世界的鼎立。80年代后,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还表现得很突出。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多极化的真正形成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认清上述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就可以在这一世界总体格局下,使我们的外交工作、对外开放工作和国内经济工作适应这一趋势,趋利避害,争取最大利益。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的基本思想 面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邓小平作出了时代主题已经发生转换,即由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这一判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首先,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还存在着对抗与世界要和平的矛盾。 其次,当代世界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是南北地方差距的扩大与国家要发展的矛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 1、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人绘制的一张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时局图,东边是凶焰万丈的日本,北面是虎视眈眈的俄国,英国盘踞在长江流域,法国垂涎于西南边陲,德国霸占了山东半岛,美国从菲律宾伸来利爪,这张时局图是旧中国百年屈辱地位的形象写照。正如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所说,中国的反动分子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下办外交的。讲到这里,我想请同学们谈一下,这张时局图说明了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对此有想法的同学谈一下你的看法。我们今天在后面的讲述中也将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这个局面是怎样得到根本改变的。 ??? 2、近年来,中国的日渐崛起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猜测,在国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叫“中国威胁论”,一时比较盛行,还有另一种形式的表现,叫“中国崩溃论”。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在2002年底的时候,中央党校原来的常务副校长宋玉杰同志率团访问美国,在听到美国学界和政界的一些声音之后,回来向中央汇报,提出中国的日渐强大,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外的很多猜测。在2003年1月,胡锦涛同志对改革开放论坛代表团访美的情况汇报做了如下的批示,批示说:暂停对中国的和平崛起道路问题展开研究,并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对外交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此事由中央党校牵头组织成立对外开放论坛,这就是最初研究和平发展道路的起因。2005年5月20号胡锦涛总书记就这个问题作了如下的批示,鉴于某些国外势力仍在鼓吹中国威胁论,而且这个问题今后可能更加突出,为了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必须深化我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