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三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东方科学是在与西方科学几乎完全独立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方法上有显著不同。中国古代科技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邻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 世界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或译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原名: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现在成了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宝贵资料。按照当初所拟的提纲,这部著作分为7卷出版,但随着收集的材料越来越多,研究更加深入,从第四卷起就分册出版,最终将为 7卷34分册。该书第一卷1954年出版,目前已出版18个分册。李约瑟认为:在纪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除了希腊光辉灿烂的理论建设高潮之外)要进步得多。在近代科技兴起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不但自成体系,而且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成就。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科学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以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四大学科(1)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和历法。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汉书●五行志》上的太阳黑子记录,早于欧洲800多年,自春秋至清初我国日食记录约1000次,月食记录约900次,新星和超新星记录约60多颗,极光记录300多次。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出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时期的甘德和是申两人之手,他们各自记录了数百颗恒星的方位,现存绘制于1190年苏州石刻天文图,记录了1434颗星。而西方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前没有一副星图载星超过1100颗。公元3至2世纪的行星观测已能相当的精确地得出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表及它们的会合周期。精密的仪器是精确观测天象的基础,我国古代天文仪器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东汉张衡(78-139)发明的水运浑天仪、唐代僧一行(683-727)等人研制的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都是同时期世界上第一流的天文观测仪器。宋代苏颂(1020-1101)建造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计时和表演功能于一身。元代郭守敬(1231-1316)创制的简仪,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领先了300多年。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主要目的在于制定较好的历法,我国天文历法之多为世界第一,前后共制有100多种历法。商代时即有置闰的方法;包括年月日、节气、日月五星位置、如月食预报等内容的阴阳历体系(农历又称夏历),在汉代就已形成。农历有12个月,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建小建月份的排列并不固定。由于12个月的时间较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短11天左右,则每隔两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月。大约每19年要加入7个闰月。而24节气则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以每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故24节气在阳历的每月中有大概固定的日期。古时以24节气指导农耕,这就是阴历有称农历的原因。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在公元1~2世纪时先后出现了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三派。盖天说主张“天园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宣夜说则提出“天无形质”、“高远无极”,日月星辰都是悬浮在空中的观点。这三派曾开展过激烈争论。但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宇宙模型。数学估计最迟在商代中国就已采用十进制记数,位值法以及分数概念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零的符号大约与印度同时或稍晚点(8世纪)出现。战国时的《墨经》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的定义。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是我国最早的天文数学著作,书中有矩(一种量直角、画矩形的工具)的用途,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或陈方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还有些比较复杂的分数运算。成书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许多人曾为它做过注释,其中最著名的有刘徽(公元263-?)、李淳风(公元656-?)等人。书中载有246个应用题及其解法,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他创制了一副“勾股圆方图”,其结论是:a2+b2=c2即:4×(ab/2)+(b-a)2=c2。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如三国时期的刘徽(约225-295)在注释《九章算术》时创造了割圆术,提出初步的极限概念,证明了圆面积公式及提出了计算机圆周率的方法。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南北朝的祖冲之(429-500)他算出圆周率3.1415926π3.1415927或为355/113,比欧洲人提出相同的精确度的π值早近一千年。南宋末年(大约在13世纪中叶)垛积术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