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菩提树下听禅的故事》
读《菩提树下听禅的故事》
阮桢芳
正如《论语》是孔子弟子编纂的孔子语录那样,古今禅门公案即是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程度的对答,是禅师获得禅悟体验后,汇集而成的典范文献记录。禅门公案具有经典性与权威性,从作用上说,它一方面成为启悟学人,传达禅之真理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公案成为一种勘验、衡量禅悟的正确性,禅悟的有无、深浅的标准、尺度、依据。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这本《菩提树下听禅的故事》即是一本禅门公案集。
于丹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写道: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既然已经把自己心灵当做身体的奴役,这是何等地令人惆怅而悲凉啊!二百多则对答,三分生活体悟,这是否也是一本能够安抚我们心灵的书籍呢?她是否能令我们的眼更着眼于内心,向内去无限地发现心灵最真实朴素的追求,帮助我们寻得内心的安宁呢?读罢此书,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一起摘读部分章节,感受这本公案集的魅力吧。
语冷心慈讲的是一位弟子请求禅师开示而不得,心灰意冷辞别禅师终日与大自然做心灵的问答。一日弟子进庵房上床睡觉时将虚空之处误认为墙壁,糊里糊涂地跌了下来。在跌倒的一刹那,他不觉失笑出声,豁然开悟,脱口做偈: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扬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这则公案很典型,似乎重复了老套的将问题悬置的方法去解决疑问,因为在禅师们看来,执念便是离道愈行愈远。实干家说这是逃避。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推崇的精神便应当是尽可能地刺激人的欲望达成事先设定的鲜明准确的目标,这才能给予人类终极动力。使人类能够不断地积极自主地不惜一切地充分认识环境与自然抗争,获得人类生存享乐所要需要的一切。只是禅师们笑了,他们会问:拖着死尸的是谁?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相同的物质欲望向前推动着,没有了个人心智真正的自由,物质欲望的目标是明确的,而让心灵获得自由的方式总是变化的。最典型不过的即是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相同的城市面貌、商业圈结构。导致我们从一个国家千里迢迢地飞向另一个国度的时候,坐在异国的麦当劳餐厅里时还在那里困惑着:我出国了吗?梦想中的那个度假胜地是否早已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了?将虚空之处误认为墙壁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吧?只是墙壁总是在移动着的,不那么容易让我们贴到它的边。
听到过这么一句话:生活的真谛就在wonderful和terrible这一正一反间,就像每次冲浪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在最低谷和最高峰的中间是最爽快的。或许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低谷和高峰,使得我们的人生波澜壮阔,精彩纷呈。
何必在意小事说的是师徒俩一年未见,师父询问徒儿一年的生活,徒儿答道:开荒种地。师父随意说道: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啊。回答徒儿同样的问题时,师父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徒儿也随意地说道:你这一年也过得很充实啊!刚说完徒弟就觉得自己这样说有欠妥当,话语中似乎含带着讽刺的意味,于是涨红了脸,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头。他的窘态被师父看破,师父责备地问道:只不过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看得那么严重呢?
偶尔造成的小疏忽,只要是无意的并且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那就随他去吧,不必太放心上。只是此公案的理解似乎不那么简单。单单分析徒儿的这句“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啊”,就至少包含了两层的含义:其一,徒儿在讽刺师父。其二,徒儿带着敬佩的心情猜测这白天黑夜间的循环定给师父带来了不少的禅悟,由衷地感叹师父生活的充实。倘若是第一种情况,师父自然不必在意,正如师父所说:只不过是一句话而已,师父早已放下,徒儿何有不放的道理。然而,相由心生,佛语之所以澄明通达是因为有着一颗中正平和的佛心。徒儿的言语若确为讥讽之词,其向禅之心就另有他图了。所要需修为的,又何止不必在意小事呢?倘若是第二种情况,徒儿确有赞叹之情,则其赤子之心着实令人感慨不已,师父又怎会责备于他。只是他的红脸咂嘴,将其心中之隐讳暴露无疑。徒儿所需修为的,则应当为坦然澄净。然而无论哪条路,师父的选择——责备都是对的。因为无论是哪种理由,徒儿的表现都有违了求道的纯净之心。
心满意足的故事非常著名。讲的是禅师为前来求学的学者沏茶,茶水很快注满了杯子,但禅师熟视无睹,以致茶水四溢,流了一桌。在学者的急切要求下,禅师放下了手中的茶壶,注视着学者说:你的心像这只杯子一样,装得满满当当。你不把它倒空,叫我如何说禅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种销售的说辞:你不给我时间阐述,我怎能让你了解产品的优势呢?这二者之间有无异同?倒空内心的杯子是否意味着对于固有理性的背叛?我该如何倒空?新知识体系的构成又是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呢?关于销售说辞我们似乎很容易解释,一切以人为本,对于自己目前不需要的物品,完全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