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濒危桥梁文化遗产的抢救记录与传承保护.pdf

侗族濒危桥梁文化遗产的抢救记录与传承保护.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侗族濒危桥梁文化遗产的抢救记录与传承保护

《民族论坛》2015年第 2期 大小迥异、造型不一的山川桥梁是山地民族聚 落文化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诚如侗族学者石林教 授所述:“侗族居住区除了田地,就是一望无尽的山 林,很难见到荒坡秃岭。他们既要种稻养鱼,又要挖 地造林。田地为侗族提供粮食,山林为侗族提供建 材和现金收入。因此,侗族在生产上是一个稻林兼 作的山地民族。”[1]侗族特殊的山地居住环境也造就 了别具一格的桥梁文化景观。侗族的桥梁正是石林 教授所总结的“侗族三宝”之一[2],坐落于村头寨尾 的“风雨桥”构成了侗族传统聚落最亮丽的文化风 景线。侗族聚居区究竟何时开始有目的地伐木架 桥?已无法考证。但是,可以推断,侗族人民聚族而 居形成农业聚落,长时期地居住在某一相对稳定的 地理单元内并维持“人 -地 -粮”的平衡,聚落成员 之间形成了聚落生活,即从生产、交换、分配到贮藏 和消费的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聚落内的建筑群 便建立在此经济基础之上,桥梁文化的繁荣发展,亦 是如此。 桥是工程的实体,也是科学与文化的物质体 现。侗族地区溪河纵横交错,山高谷深林密,特殊的 自然地理环境创就了侗族独特的桥文化。侗族桥文 化源远流长,丰富而广博。它是木质结构桥梁建筑、 结构造型、材料力学、建筑美学、环境艺术、意识形 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文化美学、文学艺术、民俗 风情等的综合集成,构成了一种综合性的独特文化 丛结(cultural complex)。然而,除了极少数的几座侗 族风雨桥之外,绝大多数的侗族桥梁及其相关工艺 技术和民俗文化内涵都还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细致 的调查研究。更为令人忧虑的是,受城镇化发展和 人口都市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侗族山区农村的传 统桥文化面临着营造技艺失传与桥体建筑年久失 修等日益严重的濒危现状。本文拟就侗族传统桥梁 文化的重要价值和它目前所处的濒危状况及其成 因略作分析探讨,以期提请社会各界和相关研究者 们关注侗族濒危传统桥梁文化遗产的抢救记录与 传承保护问题。 一、侗族的桥梁及其类型 侗族聚居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在东经 108~l10 (1. 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18; 2. 黔东南州文化研究所, 贵州 凯里 556000; 3. 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18) [摘 要]侗族传统桥梁文化在侗族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侗族桥梁文化面临营造技艺失传与桥体建筑年久 失修等濒危现状,令人十分堪忧。因此,亟需对日益濒危的侗族传统桥梁文化遗产开展全面而系统的抢救性调查记录,并采取 有效措施加强传承保护。 [关键词]侗族;濒危桥梁文化;抢救记录;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92(2015)02-0042-05 侗族濒危桥梁文化遗产的抢救记录与传承保护 向同明 1,2 龙宇晓 1,3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基地建设项目(2015)、贵州师范学院 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向同明(1987—),侗族,贵州锦屏人,黔东南州文化研究所工作人员,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山地民族研 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建筑人类学、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龙宇晓(1966—),贵州天柱人,贵州师 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语言与认知人 类学、海外苗瑶研究、山地生物 -文化多样性保护。 2015年第 2期 总第 365期 民族论坛MINZU TRIBUNE No 02 , 2015No. 365General 42 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1 11:09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43.1009.C1109.008.html 度、北纬 25~31 度之间。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 低,海拔在 300~2 000 米之间。境内多为低山丘陵、 河网密布,有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渠水、浔江、 孟江、八江、斗江、龙江河、野鸡河、车坝河等大大小 小的江河数以千计。“有的村寨四周都是高山,有溪 流穿洞而出,进寨的小路也是随溪流穿洞沿岸进 入,史书称这类山道为‘溪洞’;有的村寨住在山边, 面向河流。”[3]P221 这些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侗族 桥梁文化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自然条件。 关于“桥梁”的概念,据汉代古籍许慎《说文解 字》云:“桥,水梁也”;“梁,水桥也”。清代段玉裁在 《段氏说文解字注》中也说:“梁之字,用木跨水,则 今之桥也。”说明“梁”字原意是桥,即所谓河梁。故 “桥”和“梁”为同义异名、互为通释。但“梁”的意义 还不同于今天的桥。“梁”的字义不仅指架木跨水的 桥,还有含义指垒石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