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外政治制度史中外政治制度史
2013年政行《中外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一、核心概念
1、总统制政府: 以国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宪法和政治上的权力分立为核心特征的政府。(海伍德:P222)
2、议会制政府:以源于议会并通过议会或议院来实施统治、对议会负责为特征的政府。(海伍德:P214)
3、专制君主制: 君主宣称垄断了一切政治权力、成为实际上最高统治者的政治制度。(海伍德:P262—263)
4、立宪君主制: 国家主权被赋予君主之外某个机构、君主所发挥作用在本质上是礼仪性的政治制度。(海伍德:P263)
5、民族国家: 由公民身份和民族身份重叠联系而成的一个自治的政治共同体。
(海伍德:P314)
6、议会党团: 为协调政党或政治倾向相同的议员在议会中行动的、以若干议员为其成员的一种组织。
7、联邦制: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享有独立权限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州、邦、省)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政治制度。
8、两院制: 议会设有两个议院、并由两个议院共同行使议会职权的议会体制。
9、政党分赃制: 西方国家竞争获胜的政党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做法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的领袖人物一种政府组织形式由委派官員到地方上去治理由朝廷任免。周天子的土地土居民王室子弟或功臣。
(二)皇帝的权限
在中国古代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包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是
无法被超越的权力。大体上可以唐宋为界:
唐宋以前:皇帝相对专制时期,贵族政治占有突出地位,形成与皇权相颉颃的力量;
唐宋以后:皇帝绝对独裁时期,独揽政权,对所有臣民采取苛刻和近乎绝对的控制。
(三)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来源:1、武力;2、血缘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四)皇室内务制度
【简答】:包括后宫制度、宗室制度和外戚制度。
【论述】:
1、后宫制度
后宫制度涉及历代皇后的选立,皇帝的择婚标准,妃嫔的名号、等级、俸禄,女官的设置,后宫管理机构的职能。
2、宗室制度
汉高祖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大封同姓诸侯王,规定“非刘氏不得王”,有意提高了宗室的地位,培植其政治和经济力量,以为了拱卫中央政权。
3、外戚制度
外戚便是皇帝的亲戚,俗话谓之国戚。
外戚专权:外戚凭借皇权侵夺朝廷权势的现象。
2、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君权与相权可谓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君权是整个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
与代表,而相权则是实现君主意志和君主专制的工具,相权必然服从于、从属于君权,宰相组织必然服务于整个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又是官僚组织的代表,又必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组织并不等同于君权和君主专制。否则,也就谈不上君权与相权的冲突问题了。所以,从这种对立统一的大格局下审视君权与相权的冲突,实际上可以把问题扩展为君权与相权各自所代表的君主专制制度与官僚组织之间的冲突。
君主专制制度对官僚组织的内在需求:为了获得统治效益,君主离不开官僚组织这种“利器”,需要这种有组织的力量,官僚组织因而成了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出发,又必然对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组织形成另外的需求和排斥倾向。
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错位”: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这是君权与相权冲突的最主要的体制性根源。
3、中国古代的宰相制的演变轨迹
先秦:贵族辅政制
秦汉:开府型宰相辅政制(独相制)
宰相开府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依照
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宰相府根据需要,设置各种职能部门,他们各有分工,由宰相
任免。皇帝不干预宰相的用人权。
唐宋:参议型宰相辅政制(群相制)
隋代正式确立了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正副长官均为宰相的制度。但三省的具体分
工和运行机制还不明确。三省虽同时参与辅政,但实际地位和权力并不平衡,轴心是在尚书。
唐代是中书出令、门下批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度。
明清:内阁辅政制(兼相制)
内阁制度:启用若干职级较低的大学士进入皇宫内阁,协助皇帝办理机要政务,承担
部分辅政职能。
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大学士奉命处理诸如征调或减免赋税,参加审判刑狱以及处理有关人事、军政等重要事物,掌握了票拟权。清入关后,恢复明代内阁制度,后设南书房、军机处等。
清末:责任内阁制
1909年,宣统和代理人载沣被迫同意成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