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起承转合”与高考语文答题
“起承转合”与高考语文答题
南召县第一高级中学 范洪祥
(一)起承转合,把握诗脉──浅谈从结构入手鉴赏古诗
叶老曾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老告诉我们,只有顺着作者思路,才能领悟文章真意。而古人作诗,非常讲究章法、结构,往往在起、承、转、合上用尽心思。把握住起承转合,就把握住了作者思维的脉络。而高考古诗鉴赏题,在结构上设题很普遍。可见,结构在诗词的鉴赏中非常重要,一旦忽略,往往会造成不应有的失误。
那么,古诗在起承转合方面各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
先说“起”。古诗“起”的方式很多,但归结起来有两类:一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扣题,这样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如唐初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联“独”字当头,“偏”字相衬,恰似波涛骤起,突兀涌现,让读者在震慑之余,顿悟出作者“惊新”怀乡的宦游之慨。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开篇写秋水,写湖面,写天色,极力渲染洞庭湖的开朗涵浑,汪洋浩阔,直到最后一联才委婉露出干谒之意。这类诗在古诗中更是普遍。
因此,“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明白了这几点,答题时结合诗中具体情景,很容易写准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题很热衷在“起”上设题。如2003年上海卷第17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答案就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又如2005年江苏卷14题⑴、2006辽宁卷16题(1),等等。
再说“承”。“承”就是“展开”。“承”的方式较为复杂,有的总接,有的分承,有的明顺,有的暗衔,但都会与上下句的思路保持紧密的连贯。如杜甫的《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融情于景,又与上联构成巧妙的分承:“无边落木”承首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次句的“渚清沙白”,意脉清晰,层次分明,就使后面“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显得深沉显豁。
可见,“承”的作用主要是:(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高考诗歌鉴赏题对“承”也多有涉及。如2006年安徽卷12题⑴第二问“聚散匆匆”一句,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是: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还如2007年湖南卷15题、2007年宁夏卷第8题等等。
三说“转”。“转”即“转折”或“递进”,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仍以杜甫《登高》为例,颈联将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愁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方式由描写到议论,通过“万里”、“常”、“百年”、“独”等字眼,将远离家乡、年老多病、飘泊天涯、举目无亲等等悲苦叠加着推到读者眼前,纵(时间)横(空间)交织,沉郁感人。
那么,“转”在诗中作用就相当重要:(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高考题对“转”青睐有加。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还如2004年福建卷15题、2007湖南卷15题、2007江苏卷12题(2)等等。
四说“合”。“合”就是卒章显志。它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如杜甫《登高》,合句高度概括,直述处境和心情,从白发日多、病重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表意较为直接明确。而他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合句却写得异常含蓄蕴藉,“落花时节”语带双关,既点明时令,又暗指“开元全盛日”一去不复返。“又逢君”三个字,写诗人在乱世颠沛中与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歌唱家凄然相遇,意外、惊讶、欣喜、百感交集、痛定思痛等等万千思绪都寓于这平平常常的三个字中,真是一字万钧,无声胜有声!
如此说来,“合”的作用有:(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高考命题者也屡屡在此设题。如2007全国卷2第12题(2):尾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为: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