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水一中2014-2015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二政治
广水一中 丁 勇 2014/12/17
(第Ⅰ卷 共计48分)
一、最佳选择题。(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24题共计48分)
1. 博士学位的英文是Ph.D.,即Doctor of Phil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的层次。这表明
①哲学博士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导师 ②哲学思维存在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中 ③哲学是对各种具体知识的高度概括 ④各门具体科学的学习都应以哲学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哲学能够动员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②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③哲学是是给人们智慧的一门具体科学
④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图所示,每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可以由内到外,从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做
起,直至最表层的物质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这是因为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③文化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④一定的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英国BBC评选出影响中国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100件事中,抗战是其中之一。《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永远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弘扬抗战精神。国内外媒体关注抗战精神,是因为
A.优秀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B.优秀文化是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C.优秀文化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 D.优秀文化推动了社会全面发展 5.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记载:赵武灵王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吾国东有齐,北有燕,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于是出现胡服令,而招骑射焉。近代史学家梁启超盛赞赵武灵王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弘扬传统文化应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重要基础 A.①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6.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
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②凝聚共识,减少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③引领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④在思想意识多元背景下消除公民价值观的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 第十一名届中国艺术节将在陕西省全省设区城市广泛展开活动。陕西作为我国文化资源大省,“办好艺术盛会,建设文化强省”是关中女的铮铮誓言,也是实践文化强国、民族复兴和陕西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际行动。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这种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
①实现民生要求 ②凝聚人心,引领前进 ③保障经济权利 ④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软着陆,15日凌晨,“玉 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与嫦娥三号进行器件分离,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月亮”寄托着中国人浓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落”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促使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品质,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我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起来的。我不了解很多国家,但我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中国大地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 文学作品以文化为工具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作者的审美取向 B. 文学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C.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再现
D. 文学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特殊物质生产活动 10.2014年10月10日在德国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