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讲述.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讲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讲述

第六讲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一、真理与价值 二、社会事实 三、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四、社会评价的标准 * * 一、真理与价值 1、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2、社会认知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真理 3、社会评价的任务是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4、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 * 1、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是由行动者的意志决定的,实际上人们的社会活动过程服从于“历史合力”,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社会现象体现了主观目的性和客观因果性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和事实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 * * 2、社会认知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真理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要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社会认知的显著特点是与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 * * 3、社会评价的任务是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评估。既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科学认识的逻辑。 人们认识社会现象,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指出“应当”怎么样,即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 * 4、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所要达到的“正确”,不是单纯认知意义上的真假对错,还包括价值观上的是非对错。社会科学理论体现着认知和评价、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 主体尺度的复杂性:个体与群体、小群体与大群体、眼前与长远的矛盾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 * 二、社会事实 1.事实及其特点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的困境 1、什么是事实? 前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 (1)现象、事物本身被称为事实; (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 (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 *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彭漪涟《事实论》 “事实” 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可靠性; (2)客观性; (3)理论附着性。 * *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 社会事实除了具有一般事实的基本特征,社会事实区别于自然事实的显著特点是它具有价值附着性。 因此,对自然事实的认识和评价人们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对社会事实的认识和评价则常常产生分歧甚至对立。 * * 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 (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 * *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的困境 其一,社会事件及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定的社会事件一旦转化为历史便成为后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本文”,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远只能是一种解释。 其二,社会利害关系和情感因素的渗入,都会从正面或反面妨碍对客体的正确把握,从而造成社会过程中所特有的“社会测不准”现象。 * * 三、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1.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 2.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 3.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 * * * * 国外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客观性的争辩一般采取两种思路: 一是承认价值评价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的科学、客观的研究,似乎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种思路就是设想通过“价值中立”来达到客观性。 韦伯主张社会科学研究要保持客观性、价值中立性。 1.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 国内学界关于价值、价值判断客观性的建构思路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思路是沿着传统认识论的路子,其基础是主、客体符合。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属性对人的有用性,客体及属性是客观的,因此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客观的。 第二种建构沿着主体哲学的思路进行。它强调以主体需要为尺度进行价值评价,主体需要具有客观性,所以评价具有客观性。 * * 社会评价客观性的基础: 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的客观性。因为在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客观性中,既包含着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包含着人们自己的目的、意志、愿望,等等,亦即包含着人对社会的价值要求,这两种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要求。 * * 2.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 在理解、解释和评价社会、历史、文化乃至整个生活时,不能仅采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说明方法,还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