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岗-工作汇报-2015.10.16选读.pptx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菖蒲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汇 报 人:杨恒岗 导 师:高 昊 教授 导师小组:陈国栋 副研究员 胡 丹 副研究员 2015-10- 工作汇报 研究背景 工作进展 小结和工作计划 工作回顾 2 Contents Background Review Progress Summary Plan 1.研究背景 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活性丰富,已成为临床用药重要来源[1] [1] J. Antibiot. 2005, 58, 1–26. 3 抗生素: 青霉素 降胆固醇:洛伐他汀 免疫抑制剂: 环孢菌素 真菌来源广泛,特殊生境中真菌资源丰富 4 1.研究背景 植物内生真菌的定义 植物内生真菌是指存在于健康植株组织内,对宿主不造成明显病症的一类真菌。 研究内生真菌的意义 根据内共生理论,内生真菌可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2]。 [2] 医学综述. 2010, 16, 2267-2269. 5 1.研究背景 研究鱼腥草内生真菌的意义 鱼腥草含有大量具有抗菌活性挥发油[6],在这特殊环境中生存的内生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特殊生境微生物。 鱼腥草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7]。根据内共生理论,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内生真菌可能产生与鱼腥草相同或相似的药用活性成分。 [6] Organic Letters. 2012, 14, 1772-1775. [7]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3, 12, 50-52. 7 首次对鱼腥草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 研究鱼腥草内生真菌的创新性 1.研究背景 编号 拉丁名 属名 宿主 采集地 采集时间 J13-2-12Y Phyllosticta sp. 叶点霉属 石菖蒲 广西药用植物园 2013.12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葡萄座腔菌目 (Botryospaerials)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aeriaceae) 8 1.研究背景 叶点霉属 (Phyllosticta sp. ) [6] Phytochemistry. 2014, 100, 103-109. [7]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1971, 10, 1623-1627. [8] BMC Microbiology. 2014, 14, 297. [9]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1, 10, 1428-1435. 叶点霉属真菌( Lasiodiplodia sp. )的次生代谢产物文献报道 含氮类化合物(10/55) [6-9] 7 1.研究背景 萜类化合物(2/55) [23-24] [23] Phytochemistry. 1994, 35, 835-839. [24] Journalof Brazilian Chemical Society. 2008, 19, 478-482. 11 1. 研究背景 非芳香类聚酮(16/55) [10-16] 聚酮类化合物(40/55) [10] Tetrahedron Letters. 2014, 55, 453-455. [11] Journal of. Bioscience. 2000, 55, 546-551. [12] Tetrahedron Letters. 1983, 24, 2407-2410. [13] Tetrahedron Letters. 1982, 21, 1119-1121. [14] ACS Chemical Biology. 2014, 9, 1119-1127. [15] Phytochemistry. 2000, 54, 489-494. [16]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head of Print. 8 1.研究背景 含芳香结构的聚酮(16/55) [10-16] 聚酮类化合物(40/55) [10] Tetrahedron Letters. 2014, 55, 453-455. [11] Journal of. Bioscience. 2000, 55, 546-551. [12] Tetrahedron Letters. 1983, 24, 2407-2410. [13] Tetrahedron Letters. 1982, 21,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