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公民的伦理与素养.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網路公民的伦理与素养

網路公民的倫理與素養 周 倩  國立交通大學 教育研究所?師資培育中心 大 綱 網路倫理與素養 網路、網路社會與網路世代的特性 3. 網路使用的安全性 4. 網路使用的合禮性 5. 網路使用的合宜性 6. 網路使用的合法性 7. 結語 1. 網路倫理與素養 (1/9) 倫理:【淮南子?要略】經古今之道,治倫理之序。 Ethic:希臘文原意是風俗、習慣、傳統慣例;代表一種道德,用以規範特定團體族群。 1. 網路倫理與素養 (2/9) 相關名詞: Computer ethics Internet ethics Information ethics Cyberethics 1. 網路倫理與素養 (3/9) Cyberethics定義: (Baird et al, 2000)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e and social impac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corresponding formulation and justification of policies for the ethical use of such technology. 1. 網路倫理與素養 (4/9)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ason, 1986) Privacy (隱私權) Accuracy (正確性) Property (財產權) Accessibility (近用權) 1. 網路倫理與素養 (5/9) 資訊倫理的五個議題(榮泰森,2002) 資訊權: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隱私與自由權。 財產權:智慧財產權如何受到保護。 義務與責任:新資訊科技的責任法與社會慣例。 系統品質:資料品質與系統錯誤到達一個可接受 的程度水準。 生活品質:資訊科技所帶來的正負面影響。 1. 網路倫理與素養 (6/9) 網路倫理(林吉祥,2004) 凡探究人類使用網路行為對與錯之問題,都可稱之為網路倫理,而人類使用網路之行為,包括人際溝通、訊息傳達、資料搜尋、檢索、儲存、整理、利用、傳播之類。 核心問題在於:網路公民是否明瞭要應注意己身在網路上的言行舉止、自律、不觸法等。 1. 網路倫理與素養(7/9) 素養: 一個人讀、寫的能力。 個人為了達到自我設定的目標,與外界做合理的溝通與互動,以適應社會生活,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1. 網路倫理與素養 (8/9) 網路素養: 知識:能了解網路資訊來源、服務;知道該如何使用這些資訊來協助解決日常生活上遭遇到的問題等認知。 技能:有能力在網路上找尋資訊,與其他訊息結合,提高資訊的附加價值;利用網路資訊來分析、解決和工作或和個人相關的問題,藉此提高生活品質。 瞭解網路 安全的使用網路 合禮的使用網路 合宜的使用網路 合法的使用網路 成為社會公民(citizen)與網路公民(netizen)。 1. 網路倫理與素養 (9/9) 2. 網路、網路社會、網路世代的特性(1/5) 超越時空限制(近用性、開放性) 多元豐富的資訊(分散性) 超媒體與多媒體的展現 四通八達的人際網絡(隱密性、匿名性、立即性) 2. 網路、網路社會、網路世代的特性(2/5) 資訊網路化急速且全面顛覆社會的經濟與生產結構。 上網成為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個人運用網路,進行時間與空間的轉移。 個人化需求的滿足、多元化的自我發展,成為常態的價值、態度、和行為方式。 人們在網路空間與真實世界交互穿梭,變換自己的生活與社會領域。 網路科技導致全球化的接近性。 2. 網路、網路社會、網路世代的特性(3/5) Digital Natives vs. Digital Immigrants (Prensky, 2001) 資料收集與交流 Sharing (Blogs, webcams, camera phones…) Buying and selling (eBay, schoolwork…) Exchanging (sites, avatars, mods…) Searching (info, connections, people) Collecting (mp3, video, sensor data) Anayzing Evaluating (Epinions, Amazon, 知識+…) Learning (about stuff that interests them) 2. 網路、網路社會、網路世代的特性(4/5) Digital Natives vs. Digital Immigrants (Prensky, 2001) 人際關係與管理 Communicating (e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