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pptVIP

我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母小勇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学博士 一.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发展 1.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发展历史 1949~1957(统一、双基、思想性)  1958~1965(分权、设置选修、乡土教材) 1966~1976(无政府、政治挂帅) 1977~1984(统一、学科本位) 1985~2000(分权、审定制、教材多样化、活      动课程、综合课程) 2001~现在(新课程改革) 2.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的主要问题 培育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 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内容繁 难 偏 旧 重教轻学 重结果轻过程 评价重选拔轻发展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挑战:基教司的调查: 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 最喜欢的 外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 最不喜欢的 政治、物理、数学、外语 压力很大的 数学、物理、外语、化学 实用性最差的 政治、历史、美术、数学 内容偏多的 数学、物理、政治、历史 内容太难的 物理、数学、化学、外语 能力构成 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技能    动作技能(操作)    心智技能(方法) 3.发达国家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趋势 注意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提倡公民教育 重视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4.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中观念转变 学校 教室是探究学习的中心 课程是体验过程 教材是文化科学的中介 是师生对话的“话题” 教学是对话 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 教师是行动研究者 “临床专家” 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义务教育——不定向教育——以提高公民 素质为基础 高中教育——准定向教育——以学生全面而有 个性的发展为基础 高等教育—— 定向教育 —— 以专业教育 或就业 为基础 对普通中学课程性质与任务的认识 高中课程方案 学习领域        实践)        服务、社会        活动、社区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 艺术(艺术或音乐、美术)       通用技术) 技术   (信息技术、       化学、生物) 科学   (地理、物理        历史、地理) 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 数学   (数学) 语言与文学(语文、外语) 模块课程的目的: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有选择的高中课程结构。在强化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研修计划和及时调整个人发展方向,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逻辑 学科逻辑 + 心理顺序 1. 学科逻辑     ——学科结构课程       或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    “学术”一词是两种涵义的统一:一是“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成;二是“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相应的探究方法的统一称为“学术(科)结构” 。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文化、科学 学科    (通过学习学科来学习文化、科学) 课程 学习、探究活动 (学习文化、科学) 2.心理顺序  ——“重演理论”的基本观点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就是人类种族进化过程的重复,即所谓的“文化重演理论”(recapitulation theory)。    德国胚胎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生物重演律”,其内容是“个体发生就是种系发生的短暂而迅速的重演”。  3.概念形成的文生曲线 突变期 高原期 渐进期 4.科学发展的历史 突变期 高原期 渐进期 结论:   作为个体的人在学习文化、科学的过程中重演着人类探索文化、科学的过程 三.关于教师角色 1. 教师必要而      有限的作用   理想的、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学习应该和能够起到缩短和加速“渐进期”和“高原期”的有限的而必要的作用。   因为有了教师学生的文化科学学习的“渐进期”和“高原期”才能被缩短和加速。 范 梅南的故事 马克拉琴的故事 祖母的“在场”——事情,生活行为、环境、气氛(做针线的祖母来到马克的房间仍然做针线) 教育并不是总需要概念、说教 2. 教师的两次转换   有效地、创造性地把文化科学“转换”为学科或课程,并进一步把学科或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