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基坑降水设计
1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及防范措施
第三节 降低地下水的方法
第四节 降水设计计算
第五节 降水施工
第六节 降水对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
第七节 工程实例
2
3
第一节 概述
保证地下结构的安全施工(干槽作业)
防止工程事故:流砂、管涌、坑底失稳
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减少板桩和支撑的压力
改善基坑和填土的砂土特性
工程降水不当引起的工程事故的比例很大
基坑降水的目的及意义
4
基坑渗透力
5
降水加固原理
6
有关降水的基本概念
渗透力
渗透力与水力坡度成正比
当 时,产生流砂现象
7
有关降水的基本概念
渗透系数
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单位:m/s、m/d
渗透系数大小与土的形成条件、颗粒级配、结构有关
渗透系数的取值对降水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8
土层渗透系数参考值
9
10
第二节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与防范措施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与防范措施
不良作用
潜蚀
流砂
管涌
基坑突涌
11
潜蚀
分类
机械潜蚀:动水作用下,土粒受到冲刷、冲走,导致土体结构破坏
化学潜蚀:水的溶解作用导致土颗粒之间胶结作用的破坏,结合力减弱
产生的条件——适宜土层和足够的水动力条件
土层的不均匀系数(d60/d10)愈大,愈易产生潜蚀;当d60/d10大于10时,易产生潜蚀
两种相互接触的土层,当二者的渗透系数之比k1/k2大于2时,易产生潜蚀
当渗流水流的水力坡度大于5时,水呈紊流,易产生潜蚀.
12
潜蚀
潜蚀的预防措施
加固土体
人工降低地下水的水力坡度
设置反滤层
13
反滤层构造
14
定义
指土的松散颗粒被地下水饱和后,在渗透力即水头差的作用下,产生的悬浮流动现象
发生地层
粉细砂地层
工程意义
突发性、工程危害大
流砂
15
用抽水机在基坑底明排水
粉细沙随地下水流入基坑,产生流沙
在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中,必须防止流沙,以免支护失效发生重大基坑坍塌事故。
16
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均有多雨季节,地下水充沛,基坑土方开挖时排水或降水不当,均有可能造成支护结构失效坍塌事故。
基坑支护结构外侧因泥沙随水渗流进入基坑,造成局部沉陷坍塌事故
17
流砂的形成原因
水力坡度大,流速大冲动细颗粒使之悬浮
饱和时胶体颗粒吸水膨胀,土颗粒密度下降,能悬浮流动
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结构破坏,体积缩小,土颗粒悬浮于水而流动
流砂形成的条件
水力坡度大,渗透力超过土颗粒重量使之悬浮时,达到临界水力坡度
流砂
18
砂土孔隙度大
砂土渗透系数愈小排水性能差,愈易形成流砂
砂土中含有较多的片状矿物,易形成流砂
流砂的防止措施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采用地下连续墙截水
设置帷幕
水下开挖
其他方法:冻结法、化学加固等
流砂
19
井点降水防止流砂
20
定义
指疏松的砂土层时,地基土在具有一定渗透速度(水力坡度)的水流作用,其细小颗粒被冲走,土中孔隙逐渐增大,形成细管状渗流通道,从而掏空地基或坝体,使之变形、失稳,此现象为管涌。
产生条件
土中粗、细颗粒粒径比D/d大于10
土的不均匀系数d60/d10大于10
两种相互接触土层渗透系数比k1/k2大于2~3
渗透的水力坡度大于临界水力坡度
管涌
21
管涌破坏示意图
管涌的防治措施
增加支护桩的入土深度,使渗流路线增加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
22
23
水库副坝产生管涌
突涌形式
基底顶裂,出现网状或树枝状裂缝,地下水涌入,带出下部土颗粒
基底发生流砂现象,边坡失稳,地基悬浮流动
基底发生类似于“沸腾”的喷水现象,使基坑积水,地基土扰动
突涌产生条件与防治措施
承压水层顶板厚度:
减压井
基坑突涌
含义
当基坑开挖,基底有承压水,承压水顶板厚度小时,水头压力能顶穿基坑底板的现象,称为基坑突涌
24
基坑突涌
25
26
第三节 降低地下水的方法
降水方法的分类
明排法
井点法
轻型井点
喷射井点
电渗井点
27
引渗法
管井法
大口井法
辐射井法
降水技术的发展
降水技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最早采用明排或竖井降水
1896年,柏林地铁施工第一次用深井降水
1925~1930年,真空泵井点
1939年,德国在Salzg-itter铁路一段长距离挖方中采用电渗稳定边坡
1950年以来:多级井点、喷射井点、辐射井点
28
井点类型及适用范围
井点类型
渗透系数
降水深度
最大井距
主要原理
单级轻型井点
0.1~20 m/d
3~6 m
1.6~2 m
地上真空泵或喷射嘴真空吸水
多级轻型井点
6~20
喷射井点
0.1~20
8~20
2~3m
地下喷射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