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年度报告-福州大学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总结报告
(2015年2月10日)
实验室名称: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管部门: 福建省教育厅
依托单位: 福州大学
实验室概况: 在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离散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和支撑学科,它的发展和应用是影响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以福州大学“离散数学与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的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7月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目前,实验室共有固定研究人员32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实验室由马志明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范更华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位于福州大学铜盘校区。2007年11月完成了实验室装修一期工程;2009年3月完成了二期装修工程,达到 “环境优美、设备一流”。按国际研究所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为每位研究人员及来访学者提供40平米宽敞办公室及一流科研设备。为每位研究生提供一个工作位及台式电脑。已建成无线网覆盖实验室3000平米的科研、办公场所。重视网络建设,保证网络高速畅通。订购相关专业的国外数据库及原版图书,已基本建成一流的专业图书资料室。
一、 本年度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了调整,淘汰了实验室近年来考核垫底的人员,并将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中部分优秀人员邀请其进入实验室工作,研究成员数量由原来27名增加到32名,40岁以下研究人员21人,占研究人员65.6%。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由56%提高到97%,具有海外研究工作或学习经历的成员有24名,占75%,并且研究队伍具有很好的学缘结构,大部分成员最后学历取得学校或研究机构均不相同(相同者不超过3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研究水平高、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通过成员调整从而研究方向调整也进行了调整,实验室现有四个研究方向:图论与组合数学、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数学方法、优化理论与算法、控制理论与应用。
二、 本年度实验室在研科研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项目10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为网络设计中的离散数学方法,范更华。面上项目2项,分别为
1. 超图的张量表示及其谱理论研究,常安。
2. 图像超分辨率盲重建方法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夏又生。
实验室成员陈德旺、牛玉贞、于元隆获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项目资助,实验室成员陈国龙教授主持的“福建省大数据应用技术重大研发平台”获福建省科技重大创新平台资助,郭文忠教授主持的“跨媒体大数据的云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获省发改委产业技术联合创新专项资助。
实验室成员陈国龙教授、郭文忠教授主持的“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构建及其应用”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实验室成员王美清教授参与的“全方位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三、 实验室不仅是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以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离散数学“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博士点以及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支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离散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验室将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围绕主攻方向,提升开放层次,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使实验室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某些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及福建地方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本年度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
四、 年度科研成果
实验室根据拟定的研究计划,在各个研究问题方面开展了深入地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研究结果。本年度课题组研究成员在国内外重要专业刊物上发表研究SCI收录论文46篇, EI收录论文4篇,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VLSI中的图论与优化算法研究工作
1、提出了解决VLSI混合单元布局问题的基于非光滑优化的技术。首先将半周长线长计算的总线长等价转换为l1模线长,该线长计算方法是准确的,但是非光滑的。其次,密度约束也采用准确计算的方法。据此,我们构造了VLSI全局布局的非光滑优化问题。为求解具有多达数百万个变量的非光滑优化问题,我们构造了共轭次梯度算法,证明了算法的局部收敛性。为改进实际计算效果,我们提出了自适应步长控制策略和罚因子控制策略。同时,针对l1模线长模型的特点,改进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已有的最优选择聚类算法。
利用以上提出的方法和策略,我们构造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于非光滑优化的多级算法框架。对ISPD 2005和ISPD 2006标准测试电路的测试表明,我们的算法的布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