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月,第43卷第3期,May,2013,V01.43,No.3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文学研究】 《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 钟 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 摘要:对于《尚书》“诗言志”的理解,一般倾向于接受《毛诗大序》的看法,将“志”和“情”混 同起来。但“志”与“情”的混同还是遭受到不少质疑,迫使我们对其本意进行反思。由于这段文字 出现在儒家思想比较成熟的时代,因此儒家思想体系的背景必须被考虑。《尚书》中“典乐教胄子” 所希冀达致的,是由道德修养自然呈现的一种境界——中庸,“诗言志”的“志”就必然指向道德意 志,而不是指向“情”。 关键词:诗言志;人性论;中庸;道统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3)03-0160-05 我们通常认为,早在《尚书》中,中国诗论就已 经有了一个“开山的纲领”④:——“诗言志”。以下 的一段文字是我们久已熟知的: 帝日:“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夔日:“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舞。”?(_L捌-P131) 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先对这段文字所出现的时 代有所了解。虽然将“诗言志”称为“开山的纲领”, 朱自清也知道这里表现的思想并不会太早,所以他 看到“据顾颉刚先生等考证,《尧典》最早也是战国 时才有的书”,就推测“‘诗言志’这句话也许从‘诗 以言志’那句话来”,是有其思想渊源的。大概由于 这三个字太简练太含糊,他又有些动摇,就又说“但 也许彼此是独立的”[2](P193)。我们现在大概比朱自 清那时更能认清这段文字所出现的时代以及背景, 刘起舒以下的说法应该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留在 《尚书》中的有关尧舜以及禹的《书》篇,是儒家大约 在春秋战国时期搜集材料编造成的《尧典》《皋陶 谟》《禹贡》三篇。儒家以《尧典》建立古史帝王系统 和古代制度,以《皋陶谟》描述他们的政治道德与理 想,以《禹贡》综述大一统的地理和贡赋 等。’’㈨硒5—66’ 在那个时期,儒家的思想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我们有理由认为“诗言志”应该处在一个较为系统 的思想背景之下。不过,这个讲法过于简练,以致我 们很容易忽视它的思想背景,于是接受了《毛诗大 序》的看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1]‘上舯70’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在对“诗言 志”的注释中,引用了这一段之后指出:“此语足为 ‘诗言志’的确解。”随之罗列汉唐以来重要注解,又 收稿日期:2012.11-28 作者简介:钟锦,男,辽宁岫岩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康德哲学、中西人文学科会通研究。 160 ①参见朱自清《诗言志辨序》:?诗言志’是开山的纲领”。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 页。 万方数据 说:“大抵皆沿《关雎》序以为释。清儒承之,无多异 说。’’?聊’ 这个解释是否果真如此确实,我们还需要联系 儒家思想系统对之仔细检讨。 我们应该注意,《毛诗大序》的解释将“志”和 “情”混同起来:“在心为志”就是“情动于中”。孔 颖达就是这样来看的,他对“情动于中”如此解说: “情谓哀乐之情,中谓中心,言哀乐之情动于心志之 中,出口而形见于言。”[11‘上册阱o’在另外的地方,他 说得更为明白:“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 也。”[11(T册P2108)然而“志“‘情”的混同还是遭受了不 少质疑。 这种质疑最直接地出现于诗人对创作本身的反 思中。他们敏锐地发现,尽管我们可以使用同一个 “志”字,但是却无法遮蔽诗中所言的情意具有种种 不同的性质。陆游在《曾裘父诗集序》中已经开始 区分“志”中所包含的不同性质:“古之说诗日言志。 夫得志而形于言,如皋陶、周公、召公、吉甫,固所谓 志也。若遭变遇谗,流离困悴,自道其不得志,是亦 志也。然感激悲伤,忧时闵己,托情寓物,使人读之, 至于太息流涕,固难矣。至于安时处顺,超然事外, 不矜不挫,不诬不怼,发为文辞,冲澹简远,读之者遗 声利,冥得丧,如见东郭顺子,悠然意消,岂不又难 哉。”[51(P2U4)袁枚的《再答李少鹤书》则通过肯定不 同性质的“志”来反对“志”的单一化倾向:“诗人有 终身之志,有一日之志,有诗外之志,有事外之志,有 偶然兴到、流连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字不可看杀 也。谢傅之游山,韩熙载之纵伎,此其本志哉?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亦夫子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