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三彩”的陶瓷魔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琰三彩”的陶瓷魔法.doc

“琰三彩”的陶瓷魔法   造型别致的陶瓷、依形赋意的根雕、旷达空灵的绘画、横空出世的花草,还有那沿墙根缓缓流淌的细水。亲临此景,仿佛步入了瓷艺、根艺、画艺和园艺的“综艺频道”,不禁让人感叹园林主人是个“十项全能”的高手!而拥有这十八般武艺的“怪才”又是何许人也?伴一壶好茶,听旅美归来的艺术家陈琰讲述他别样的艺术人生。      老外也爱“琰三彩”      陈琰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自小喜爱音乐、绘画、摄影、根艺等多门类艺术。然而,陈琰却自喻“三十学步”,而立之年才真正踏人艺术圈。原来,陈琰所说的“半路出家”,指的是自己的陶瓷艺术。多年前,一位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来榕,陈琰应邀在陶艺上作画,居然获得满堂彩。由此,他灵机一动:何不绘上自己擅长的国画,亲自动手制瓷。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陶艺之路上艰难跋涉的陈琰流过汗,流过泪,甚至流过血,但依然无怨无悔,痴心不改。凭借他对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以及他对窑变釉色的痴迷,在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下,浓翠莹润的青、静谧高贵的蓝、娃娃脸般的红,一件件变化莫测的窑变陶瓷华丽登场。   “古有‘唐三彩’,今有‘琰三彩’。”业内一位艺术家对陈琰的陶瓷作品称赞道。中国人喜欢陶瓷似乎理所当然,毕竟是国粹。那么外国人是否对陈琰的陶瓷作品“感冒”呢?   今年1月12日至17日,陈琰受邀参加美国国家艺术协会纽约博物馆展览。美国《纽约侨报》、《星岛日报》对此次展览做了详细报道。作为首次在该展览馆亮相的华人艺术家,他的瓷板画《茶也醉人》、《莲的心事》,陶艺《往事越千年》和根雕《硕果》在大洋彼岸引起强烈反响。   如《莲的心事》这幅作品,在中国传统工笔画技法下,莲蓬栩栩如生,而勾勒出美丽女子的简洁线条则属西方艺术的范畴。一位美国藏家在端详其作品许久后,疑惑地问,“我去过中国,但从没有见过如此抽象的瓷艺作品,这些真的出自你的手?”疑问的背后更多的是对陈琰艺术的惊叹:中国竟有这样一位艺术“怪才”!   那么,陈琰的作品为何让外国人赞不绝口,备受美国国家级博物馆的青睐呢?这说明,一名陶瓷艺术家,要想让自己创作的作品走出国门,除了作品本身固有的品质外,还需要了解掌握对方的欣赏习惯以及文化背景,这一点陈琰做到了。   五年前,陈琰开始到美国学术交流,在走访了纽约上千家博物馆、画廊,吸收了世界顶级艺术精髓后,他开始尝试将艺术“混搭”。在“陶瓷艺术可以‘拳打脚踢’,甚至‘不择手段’”的创作理念下,他将中国传统的雕刻、根艺、高温下陶瓷的“窑变”等与西方的绘画技法融为一体,创作出前所未见的陶瓷艺术品。“一不小心,陶瓷艺术让我入了魔,估计这辈子也下不了这条‘贼船’了。”陈琰笑着说道。      当代陶瓷成为时代符号      然而,在当代陶瓷艺术在国外大放异彩之时,国内却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红”的尴尬局面。一位业内专家认为,中国虽然以发明瓷器而著称于世,然而在当代陶瓷艺术的欣赏研究、设计生产方面,却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不如邻国的日本、韩国。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缺乏一个扶持陶瓷艺术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制度,部分中国当代陶瓷甚至有从“艺术”沦为“工艺”的迹象。同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研所副所长柯和根也指出,创造力弱、技术优势不足是中国当代陶瓷发展的两大“软胁”。且不论此番言论是否危言耸听,但的确给陶瓷界敲响了警钟:中国当代陶艺必须革新,走出边缘化。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大胆创新的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不囿于老章法、老格局,汲各门艺术精华于一体,塑造出全新的作品。这其中,艺术家陈琰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靠形态的转变来创新,还充分利用釉料演绎出精彩的“窑变人生”。陈琰告诉记者,目前从事陶艺创作的人员在不断扩大,国内部分大专院校也陆续有了自己的窑口,如几年前,福建三明大学就在他的建议下开始尝试陶瓷艺术。   在国人的目光渐渐聚焦到当代陶艺的时候,市场成交也趋于活跃起来。以2009年嘉德秋拍的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为例,成交率87%,成交金额达2800多万元。业内有关专家透露,古代陶瓷收藏,因造假猖獗面临着危机,而当代陶瓷艺术品没有真伪问题,已经成了收藏市场中的避风港。一些大师级的作品,甚至平均每年有20%左右的升值幅度。对此,陈琰也向记者道出了个人看法,“这‘吹拉弹唱’而成的当代陶瓷艺术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且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相信它将成为时代的符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